爲競選畫餅 留不住醫護人員

(圖/本報系資料照)

醫界的管理,臺灣是用錢管,中國大陸是用人管。如果在大陸醫界出了問題,換個人或加個人就解決了大半。在臺灣,醫界出了問題,一定是錢出了問題,出來面對與解決問題的一定是健保單位,不是衛福部。以前健保是獨立於衛福部的,現在成爲健保署以後,問題依然要你來解決,龜縮解決不了問題。

健保當初設立時就是走「唯物主義」,斤斤計較於醫師的開藥、開刀、開檢查來決定酬勞,但忽視了醫事人員的專業與體力的付出,在這方面幾乎走的是「共產主義」,以假平等的方式給付,因此造成了今日的醫界亂象。

外科醫師在40年前就已經欠人,如今缺額依然存在,原因就在給付,一個開了8個小時的刀與開了8分鐘的刀給付沒法反映風險與心力。如果健保給付8小時的刀是8分鐘刀的60倍,就不會再有一窩蜂擠向整形外科、眼科的情形發生。

醫療照顧心力的付出在給付上也不平等,看一個門診病人跟照顧一個住院病人一日的給付差不了多少。而且住院病人的照顧費用也不能充分反映到護理。臺灣雖在行政上實施護理授權,在給付上卻完全被醫療碾壓,怪不得留不住護理人力。

所謂的護理授權是指醫師負責診斷及治療病人,至於照顧病人的責任在主護。臺灣會在行政上嚴格遵守護病比,並以此當作病房開設的基礎,這是前朝留下非常好的遺產。但碰到住院給付偏低,偏低的給付又要大量分給檢驗及醫療,好像護理工作都是白乾的,這纔是護理人力流失的原因。所以護理人員當然要加薪,但絕對不是粗糙而不到點的加,只求公平而不重專業反而會造成更多不平,逼走更多醫護同仁。

民進黨政府這次對醫事人員200億的加薪動作,針對的是總統大選的考量,但落實的時間點卻是在大選後兩年的2025年,當然有期約賄選的嫌疑。醫界更關心的是尊重醫護服務的專業、在政策上讓醫療與護理的專業都能得到完全的給付尊重。齊頭式的平等或是利潤導向的分配,都會嚴重斲傷專業,造成專業人員的反向流失。

什麼才能留得住醫療人員的心?健保的專業介入非常重要。健保必需對現今所有醫療服務實行全面總體檢,把以前的唯物觀點向專業服務偏移。這當然需要大量延攬立場公正的資深醫護專業人才來執行給付的修訂。

如果政策只是短短的醫事人員「加薪」二字,沒有到點的配套,就不難讓人想到這只是競選口號。真要達到留住醫護人員的目標,健保的介入及縝密的規畫纔是重點。憑着行政院拍拍腦門就想出的餿主意,連衛福部都還摸不着頭緒,叫人不想成是競選畫餅也難。(作者爲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