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老鎮燃燒熱情 社造路只問快不快樂

九二一大地震劫後餘生,讓廖嘉展生命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在此之前,他一度只想繼承父業開國術館閒暇時寫作輕鬆度日;災後重建則讓他燃燒熱情,甚至大膽借貸八百萬元,將日本阪神震災重建極具意義的Paper Dome(紙教堂)移來臺灣。兼具理性感性風格,已讓他開創的社造成果充滿濃濃的人味故事

當年《人間雜誌停刊後,由於父親中醫師,廖嘉展一度回到雲林老家開國術館,希望延續父親中醫志業。直到一九九二年《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鼓勵他復出寫作,他才當起天下的中興新村特派員。隔年他在林懷民陳錦煌邀請下來到嘉義新港,開啓受到外界肯定的「老鎮新生社區營造之路。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讓剛到埔里不久的廖嘉展、顏新珠夫婦發願投入重建工作。新故鄉基金會李遠哲爲號召,廖嘉展夫婦長期埋鍋造飯,創造了各地社造工作者紛紛前往觀摩學習的「桃米經驗」。廖嘉展擅長論述、重視策略、極具執行力特質,也讓他迅速成爲臺灣社造工作的明星人物

但盛名也帶來樹大招風之累,廖嘉展夫婦曾經被抨擊爲「文化金光黨」,遭到黑函攻擊,兩人回家後累得說不出話,「我們家的孩子只好找公雞說話」,彰顯社造工作背後的辛酸。當時直爽的顏新珠想要反擊,但廖嘉展認爲「不必爲此浪費生命。經歷九二一大難不死後,我們已學會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生命,可以包容更多東西」。

此次訪談中,小野特別追問「社造明星」光環影響。廖嘉展強調,他最在意的是自己有沒有反省能力、社區有沒有被培力,外界的眼光不是那麼重要,「只要不是政治操作,能讓在地居民對社區工作產生信心,這纔是最重要的。」

這麼多年的社造工作經驗,讓廖嘉展深深體認「快樂是一件重要的事」,推動埔里成爲生態城市願景,可以讓他和參與的埔里居民都感到快樂,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