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拯救股價,榮盛發展打起新能源注意

眼看公司股價朝着1元以下的漩渦加速墜落,“河北王”榮盛發展急中生智,從爸爸手中要來了新能源資產。

5月28日,榮盛發展晚間公告稱,公司擬以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控股股東榮盛控股持有的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盟固利”)68.38%股權。

公告中,榮盛發展表示將以新能源資源改造地產和物業,給企業帶來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

不過,現在榮盛發展還沒有時間暢想新賽道的未來。

前不久,榮盛發展擬定增募資30億元補血,如果股價跌至1元以下,公司有可能觸及交易所的退市規則,更別談融資回血了。

而此時通過資產重組注入新能源業務,或許能阻止股價跌破1元,保住上市地位。

公開資料顯示,盟固利成立於2002年5月,主要從事新能源車用、儲能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及電池的關鍵材料研發和產業化。

其原屬於中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2018年-2019年,榮盛控股從中信國安(ST*國安)手中分批次收購盟固利所有股權,總價共計約57億元。

奇怪的是,榮盛控股接手後,盟固利的經營狀態基本沒更新過。

最新財務數據還是兩年前,當時盟固利已經處於虧損狀態——2019年營收8.49億元,淨利潤虧損1.19億元;2020年一季度營收只有4700萬元,淨虧損高達8700萬元。

對此,業界緩緩打出一個問號:

當前進入重組階段的房企,多數都會通過優質資產注入和風險資產出清,以此優化資產負債表。

但榮盛發展收購的盟固利,自身條件沒有想象中完美,此番收購意圖何在?

有業內人士分析,榮盛發展在此節點選擇收購,更像是爲融資掃清障礙。

爲緩解資金壓力,榮盛發展在今年3月計劃通過增發股票融資,目前等待批覆中。

但5月份以來,A股房地產板塊持續走低,像中天金融、藍光發展、美好置業,股價連續20天跌破1元,拉響了退市警報。

看到同行陸續站上天台,榮盛發展也難免不安。5月24、25日連續兩天跌停後不久,榮盛便宣佈了收購事宜並實施停牌。

停牌前的股價,留在了1.17元。

手動停牌延緩股價下跌,避免了被動滑到退市局面,也爲定增募資爭取了時間和空間。

榮盛發展亦希望注入新能源後,能夠修復低迷的股價,不過由於官宣時間與股價“自由落體”節點太過接近,不少投資者懷疑此舉的可靠性,“像是一拍腦門想出來的救市方案,利好還是利空都不好說。”

緩兵之計能否奏效,接下來就看方案和預期能否博得人心,包括盟固利估值多少、以每月多少價格注入、定向增發方案如何調整、企業的有息債務是否會實施債轉股等等,一名股民說。

榮盛發展在公告中還提到,榮盛發展擬協調盟固利,整合旗下地產、物業、康旅等板塊,探索“光儲充一體化”模式,給企業帶來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

從這句話能看出,榮盛控股置入新能源資產,是要和房地產整合經營,而並非徹底更換賽道。

像榮盛發展這樣跨界新能源產業,在房地產行業行業已經不是稀奇事。

只是進軍細分領域各有不同,寶能、恆大、雅居樂等選擇押注新能源汽車;保利、碧桂園、萬達、新城控股等則入局了新能源發電技術。

像前者,由於汽車行業前期投入大且賺錢慢,地產老闆都喜歡“以房養車”模式推進。

如今房地產市場低迷,多數房企的造車業務幾乎停擺,造車衍生的債務也反噬到母公司頭上。

相比之下,做新能源發電技術的房企,由於資金投入較小、技術比較成熟,存活的機率更高。

並且,自家的物業項目都可以作爲“試驗田”切入市場,以這樣的方法接洽新能源,似乎比讓員工揹負KPI賣車更絲滑。

榮盛發展或許也考慮到了外在環境和自身的窘況,所以沒選擇置入控股股東另一大業務——榮盛安旭汽車。

畢竟,自己早已不是當初財大氣粗的“河北王”了,頭上還頂着425億元有息負債。

榮盛發展在公告中提及,若未能在期限內召開董事會審議並披露交易方案,最晚將在6月9日開市起復牌,並終止籌劃相關事項。

留給“河北王”拯救自己的時間,還剩一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