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淼商學院校友故事:學習理財,就是認知升級的過程!

(原標題:微淼商學院校友故事:學習理財,就是認知升級過程!)

編者按:在投資路上,本期《微淼商學院校友故事》的主人公同學可謂是“老司機”了。從2006年第一次買基金到現在,股票、P2P、外匯……她都嘗試過。她說,自己就是經驗有餘,邏輯不足,實踐能讓我們總結經驗,但經驗卻很難昇華成系統性的理論知識。缺乏理論知識,只靠經驗做事的人,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但最重要是,仍然缺乏內心的篤定,無法真正對自己的投資決策心安,並保持長期投資。

馬同學是70後,作爲一家小企業主,她從很早就開始接觸理財了。基本上,市面上有的理財項目,她能嘗試的基本都試了個遍。

1997年的時候,二十多歲的馬同學就有了證券賬戶。“第一次理財是我愛人讓我開了股票賬戶,但是他在打理,我一直沒有參與操作。”

2006年底,大熊市末尾,基金市場無人問津,她卻選擇在這時買入人生的第一筆基金。“模糊有個感覺,在熊市入場最好。我沒膽子買股票,就買了基金。”

想不到,這筆基金給她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投資2萬元,算上200手續費,她買入19800份。2007年2月,獲得第一筆分紅,990多元。隨着牛市的到來,當年9月,她獲得第二筆分紅——26000多元!

“不到10個月,本金回本,而且還持有19800份,這是我第一次嚐到甜頭。”

這筆基金她一直以現金分紅的方式持有,到2017年,累計分紅4萬多元。2017年,她將分紅方式改爲紅利再投資,目前份額已經5萬多份了。她打算繼續持有,看看究竟可以得到多少收益

“我用了10個月的時間,換來了幾萬的收益,現在看來這是我養的第一隻鵝。”

此外,頗具理財頭腦的她,還打起了定投的主意。因爲害怕堅持定投拿不出錢,所以設置的金額很少,每次定投500元。

“目前基金賬戶裡7萬多,本金4萬多,我都忘記了什麼時候投的”——上了微淼的課,她才驚覺,今年剛好是定投的第七年。

不得不說,馬同學在基金上的感覺確實很好,這方面的投資“幾乎沒有賠過”。但她的概念很模糊,只是覺得“基金能掙錢”。至於怎麼掙、爲什麼掙,她仍然陷於經驗主義的感覺之中。

這也爲她日後的一些失敗投資埋下了伏筆。她買過理財保險,雖然收益不多,但最起碼沒虧。

在xx寶買過P2P的個人貸,“因爲早,最後回本了,沒有損失,但是自己覺得太不靠譜,不做了。最後就暴雷了,慶幸自己沒有執迷不悟。”

她也買過境外理財,美元計價,“雖然給了固定的10%收益,但是因爲匯率變動,實際是虧損的。”

馬同學甚至還嘗試做過外匯交易:“加入戰隊,初期是賺的,但是外匯帶槓桿,有一次買錯了,直接快爆倉。”最後,她投的5000多美元,只剩了幾百美元,將近三萬元打了水漂

本以爲事情就這樣結束了,但最後警察來找她,她才知道原來這是個騙子平臺!

這些零星的交易經驗,以感覺的形式存在於她的腦海裡。沒有系統化,也沒有體系化,只是在她交易的時候偶爾冒出個頭,讓她能對某些投資有所警覺

賺過錢,也吃過虧!這大概就是大部分人在投資市場中的真實寫照了。

驚覺,原來都有邏輯!

如果說,在學習之前,馬同學只是對理財有一個模糊的感覺,那麼在接觸微淼的《小白理財訓練營》之後,她才驚覺,原來這些“經驗”“感覺”,早就被人“做過邏輯性闡述”了!

不論是過去的成功還是失敗,現在都變成了寶貴的財富,都成了她理財知識樹的一部分。

好比過去她空有水泥、磚頭材料,卻不知道怎麼蓋房子;學習後,她不但有了建築圖紙,還有了鋼筋骨架,剛好和她過去的材料完美結合!產生1+1>2的效果。

這就是理論對於我們的切實指導作用。“修正了自己很多觀念。”馬同學說。

其實,即使現在收穫豐厚如她,剛開始報名時,也是猶豫的。

抱着“姑且看看”心態報名的她,在小白營開班後,不但碰上母親住院,公司也要投標,本來都要放棄了。“是微淼的老師一次次@我,督促我看課件,還給我安排跟下一期的課,我纔沒錯過。”

她用“顛覆以前的認知”來形容小白營的影響。

進階課,她也猶豫。但她想了想,最想學的,不就是分析企業嗎?

“分析企業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甚至說比價格市盈率都重要。看看那些好公司的價格走勢,都是在屢創新高。我幾乎可以說,你在任何一個價格買入,都沒有被套的風險,不過是價格不好的時候,你的等待期就要長一點。”

“我看了很多大V的講座,都是講K線和趨勢技術,大而化之地說該如何。”同行業公司,一開始對比數據都差不多,但爲什麼價格走勢卻不同,過後都會有利好或者利空事件爆出?這是馬同學很想搞清楚的問題。

守得雲開見月明!

通過進階課程的學習,馬同學在五方面有了新的認知:明白了股票是可以投資的安全標的;理解了股票上漲的邏輯;認識到股市是可以投資,且需要學習專業技能的;對財務自由的看法發生顛覆性改變;正確認識了複利的威力和操作方式。

去除了對股市的“妖魔化”認知,她明白:“股票其實就是企業在社會的融資,一個好的企業,它會長期發展成長的,如果我們可以在一個合理的估值持有股票,它其實能給我們帶來超過銀行利率的收益。”

同時,瞭解到“股票上漲與社會財富增加”相關聯的內在邏輯後,她在投資時更篤定了,“因爲我知道結果”。她多年來投資基金的收益,也是這一邏輯的外在顯現。

“再次關注股市,我感覺是物是人非。很多股票已經退市了,但是更多是當年才幾元的股票現在已經好貴了,第一感覺不敢買。學了市盈率、估值,懂得不是單純看價格。好公司,盈利好,貴也當然值得擁有。”

這也讓她越發理解,爲什麼“你永遠賺不到你認知之外的金錢”。認知,其實也是專業技能的體現。“例如打新股、打新債,以前不懂就不敢碰,老師講課時我就是蒙圈。”

在一層層研究透之後,她堅持打新股兩個月,終於中籤了。現在,最高收益率已經超過了552%!

除此以外,她又購入了自己精挑細選的好股票,並在指數基金上加大了投資。馬同學是幸運的,在新股上有了超額收益;但她更是真實掌握了價值投資邏輯並在實踐中進行了檢驗,讓自己有了多樣化的資產配置和長遠收益。

微淼的理論學習也改變了她的持股心態,她的操作更有底氣,更有耐心。

她彷彿終於“打破了瓶頸”,以前對投資的模糊感覺有了理論支撐,完成了投資上“從無序到有序”的操作。而對理財工具的認知和使用,也讓她對未來的財務自由有了堅定的信心。

“以前覺得財務自由目標太大,離我太遠。現在知道財務自由就是你不工作的時候,仍然有持續性的收入,且這個收入大於你的支出。其實很多有錢的中產未必財務自由了,不懂管理自己的資產你永遠勞碌。因爲手停嘴就停,永遠沒有安全感。微淼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一些底層邏輯的建立,形成正確的理財價值觀,開始不再買銀行的理財,不再買保險公司的理財,每一分錢都不想浪費,都在想怎麼生錢。現在連微信零錢都讓我買了基金,一萬多投資,賺了2000多。”

她略感遺憾的是,雖然自己97年進股市,但是沒趕上“99年的機會”。不過,她的下一代應該就不會了。

馬同學的兒子今年就要參加高考了。在他十八歲成人禮時,馬同學給他開了股票賬戶作爲禮物,同時投入了本金幫他持股,配以系統地講解理財知識。“孩子也在開始關注投資市場,這也算是財商的培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