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世界遺產下一個50年貢獻中國智慧(看・世界遺產)

2022年對於全球中國世界遺產事業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節點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於197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正式通過。2022年逢公約誕生50週年。這引發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新一輪全球性反思與展望。

在過去的50年間,世界遺產體系成功匯聚、保留了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共同價值古蹟遺址,也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記憶遺產、文化景觀以及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獨立發展的行業類型遺產。在即將開始的第二個50年,世界遺產則不再只簡單展現“文化”“自然”色彩,而是與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化目標深度融合,通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鑑,共同面對來自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種種難題。在此背景下,“下一個50年”的責任與路徑選擇面臨巨大挑戰

從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來看,2022年對於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還意味着更深層的節點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都迎來了實施40週年;1992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通過《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也於當年6月加入這一公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於2002年啓動了“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項目,中國已是擁有全球重要農業遺產排名第一的國家;2012年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佈;2022年,中國還將主辦《溼地公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中國目前也擁有最多的“國際溼地城市”……

在遺產、遺產價值成爲社會生產資源的當今,中國的世界遺產事業呈現出朝氣蓬勃、與全球發展息息相關的態勢:自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在所有遺產相關領域都取得了長足進展,通過全方位、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遺產大國保護體系,取得了大量成果。更重要的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中國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責任感更強,真誠地希望分享中華民族傳至當代的歷史智慧,成爲世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與力量

以世界遺產來講述“中國故事”有其特殊性。中國的世界遺產規模、生成過程,全社會參與保護和使用遺產資源的水平,可能是世界其他地區並不熟悉甚至難以體會的――我們一項大運河文化遺產遺產地範圍,就跨越了地球的9個緯度,覆蓋了人口最爲稠密的多個城市圈。東亞地區有許多共同延續至今的文明智慧,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需要得到更多有效傳播

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有着長期互通有無、交流借鑑的歷史。世界遺產事業的發展歷程,也可視爲全球範圍的遺產理念傳播史。以“下一個50年”爲契機,我們應圍繞遺產傳播“公共性真實性實踐性”的特點與原則,建立起以歷史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平臺體系。在貢獻、分享中國智慧時堅持公共性原則,不僅體現世界遺產共同、共有、共享的宏觀視野,更可在多邊合作中推動相互尊重與包容。真實性是遺產信息的重要特徵,強調描述的具體事實不僅應合乎客觀實際,也需要符合遺產的“真實、完整”要求。在講述中國故事的過程中,真實性是達到增信釋疑、凝心聚力的有效途徑。在這一新興的領域,我們還需要大批國際化傳播人才和社會力量,能夠將不同領域、碎片化的信息進行有效整合。那些瞭解領域發展動態,熟悉世界遺產公約規則又在新聞、教育、旅遊文創中有長期“摸爬”經驗的遺產傳播實踐者,將在未來大受歡迎。

在共同、跨界、融合的發展趨勢下,我們相信:唯有腳踏實地,推動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和更加積極、主動地貢獻分享,才能實現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的《福州宣言》中所描述的那樣:爲後代維續一個開放、包容、能夠自我調適、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