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言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不會用,腦子快‘轉不過來’了。”在北京市一家醫院,一名來此做心理測試老人面對電腦,無奈地說道。近日記者在走訪這家醫院時發現,不少老年人做心理檢查時,對線上答題的測試感到不適應。

如今,數字技術互聯網中國的普及與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然而,數字化生活也給一些老年人造成了不便——移動支付、手機搶票、線上掛號等都令他們無所適從。去年,湖北廣水一位94歲的老人爲激活社保卡,不得不讓家人將其擡到銀行櫃機前進行人臉識別。這對老人及其家人來說都着實難受。

國家統計局公佈,截至2019年末,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5億,占人口比重18.1%。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期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爲9.89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僅爲11.2%。

在數字化時代,如何讓老年人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破解老年羣體面臨的“數字鴻溝”,成爲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日前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介紹,圍繞如何讓老年人更好地適應智能化時代,許多政協委員提出提案。他們認爲,老齡化浪潮社會的智能趨勢同樣勢不可擋。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需依靠更完善的制度體系和更有針對性的研發理念。

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谷振春認爲,破解“數字鴻溝”需要政府企業、社會與個人多管齊下形成合力

谷振春建議,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老年羣體需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增加投入,重點加強農村等薄弱地區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從多方面爲科技創新型企業做好支持和服務,引導其研發新產品運用新技術,用科技提升老年羣體生活質量。同時,完善網絡信息安全法案,保障老年人網絡信息安全,防止網絡詐騙,讓老年人在運用新技術時無後顧之憂。

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主委馬進認爲,應鼓勵企業爲生活相關的應用程序開發老年版。他建議,老年版應用程序可僅保留最常用的功能版塊,並採用大字大圖、色彩鮮明的界面自帶視頻教程,便於老年人學習使用。老年版應用程序中,若涉及一定金額或頻次的財產交易行爲,可提升相應的安全等級、彈出安全提示等。老年版應用程序應儘量降低更新頻率,並在更新後儘量保持原有界面和操作方式。

近期,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通過對“銀髮族”使用App習慣的研究,已推出大字模式,推送老年羣體喜好內容,減少老年用戶上手難度,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聽書”需求。

喜馬拉雅大數據顯示,有超過5萬名60歲以上老年人在平臺上當主播,年齡最大的已有100歲,專輯播放量最高超過5億,粉絲最多的有250多萬。

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建議,互聯網服務提供者應加強適老化設計。手機制造商和App開發者在產品研發和設計階段,應針對老年人身心特點,推出精細化的老年模式,提供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定製化智能產品。

他還建議成年子女要主動關愛父母,少當“低頭族”,耐心幫助長輩儘快熟悉新設備、新技術。

據瞭解,今年全國政協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列入重點協商計劃,組織政協委員深入研究探討,爲政府決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