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內蒙古篇】生態+原生態:鋪就科爾沁草原深處的致富路

圖爲布和正在向遊客介紹自己正在製作馬鞍子。奧藍

“我們今年要上冬季旅遊項目了,已經在河邊準備了好幾頂冬天住的蒙古包,很暖和。有幾頂是專門按照傳統樣式設計的,用爐子火炕供暖,我時候就住這樣的。”

44歲的蒙古族漢子洪格爾巴特爾世代生活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處通遼市扎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鎮圖布信嘎查。2014年,他和另外兩戶牧民合夥組建了洪格爾巴特爾生態家庭牧場大家達成生態優先的共識,對1萬多畝草牧場統一劃分、統一規劃使用,生產費用大家一起扛,經營利潤大家一起分。

圖爲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生產的奶製品牛肉醬等特色食品。奧藍 攝

2017年,洪格爾巴特爾生態家庭牧場對遊客開放,如今每年都有上萬人次遊客來這裡欣賞美景、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這裡有山、有河、有樹、有牛,還有特別傳統的草原牧歌生活。洪格爾巴特爾還自籌基金成立了旅遊公司,帶動周邊的貧困戶和牧民們參與其中,實現脫貧增收。

圖爲當地牧民正在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中的蒙古包裡演出。奧藍 攝

“我們這裡有篝火晚會、祭敖包、祭全羊之類的文化活動,也有騎馬、射箭等傳統技藝體驗,還有一些蒙古族日常的小遊戲呢。”洪格爾巴特爾告訴記者,他們特別開發了不少與民族文化有關的體驗項目,希望能讓遊客愛上草原。“人們在蒙古包裡吃飯,出門就能看到茫茫草原。他們對擠牛奶、做奶製品都特別好奇,都想親手體驗。”

圖爲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中的裝飾品。據高月介紹,布條的排列順序都是有講究的,紅黃白綠藍按順時針順序擺放。奧藍 攝

帶着大家體驗這些傳統民俗的都是當地牧民。這幾天54歲的蒙古族婦女七十三在蒙古包裡爲遊客們展示奶食品製作技藝,她身着漂亮的蒙古袍,站在爐子前將大勺高高揚起。遊客們團團圍在她周圍,邊拍照邊提問題。大家目不轉睛,不想錯過她的一舉一動。

圖爲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冬日景色。洪格爾巴特爾 攝

這裡還有由當地牧民組成的傳統歌舞演出團。大家身着蒙古袍,表演長調好來寶馬頭琴等傳統技藝。洪格爾巴特爾告訴記者,有的遊客們很喜歡請演出團隊來助興。“最多的時候演出團能有十幾個人。但人員不固定,因爲大家都還有自己的生活。”

圖爲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夏季的田園牧歌。洪格爾巴特爾 攝

“我自己很喜歡這些民族的文化。”布和是演出團的一員,他不僅會拉四胡、唱好來寶,還是一名出色的手工藝人。他製作的傳統馬鞍、四胡等不僅賣給當地牧民,也會作爲工藝品來售賣。“馬鞍子做起來可費勁了,都是純手工的,要做1個月呢,能賣5000—6000元。”

在洪格爾巴特爾生態家庭牧場,蒙餐也是一大特色。烤肉奶茶、蒙古族麪點、奶食品等特色傳統美食在這裡格外受歡迎。

圖爲秋日暖陽下的富硒牛們。奧藍 攝

“當然也可以郵寄了,牛肉醬賣得很好。奶製品一般都在現場賣,很少郵寄。”洪格爾巴特爾的妻子高月告訴記者,奶製品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保存時間相對較短,長途運輸會影響口感

“如今在我們的帶動下,周圍不少牧戶都跟着我們做奶製品、養雞養牛。”高月提起鄰居們眼裡滿是笑意。“旺季的時候奶製品總是供不應求,一起幫着做奶製品的牧戶能達到十餘戶。跟我們合作的牧民都是技藝相對比較好的。我們也要挑呀,不能砸了招牌。”

圖爲深秋時節的洪格爾巴特爾生態牧場一隅。奧藍 攝

“我們這裡的牛肉跟其他地方的也不一樣,我們給每頭牛每天喂含有3克硒元素的飼料,肉質更好。”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瞭解到,自2019年起,這裡與科技公司合作建立起富硒牛養殖基地,提升肉牛的品質,讓牛肉更加鮮嫩、肥瘦更加均勻。“我吃了這麼多年牛肉,我覺得這個肉有我小時候的味道。”洪格爾巴特爾呵呵笑着。

圖爲七十三正在展示傳統奶製品製作工藝。張靜

“不少牧戶都在我們的帶動下養富硒牛,我們提供硒原料並在牛出欄時統一收購,回收價格比普通牛肉高不少呢。”高月告訴記者,牧戶們的積極性也都很高。

據統計,這裡2019年牧業生產純利潤達到130萬元,旅遊純利潤50萬元。

“下一步,我們也想讓牧場‘上網’,這樣人們就更容易找到我們了。”洪格爾巴特爾對未來充滿期許。“我們一直以來都是一步一步、紮紮實實地做事情。未來也會慢慢來。”(作者 奧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