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遞》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超機體

國內藝術陳依純《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作品。圖/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國內藝術家曾鈺涓林豪鏘《你今天的味道是?》作品。圖/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國外藝術家白南準《Robot-K456》作品。圖/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國外藝術家奧斯卡夏普《Sunspring》作品。圖/魯迅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即將邁入第13屆的臺北數位藝術節,有別於過往,今年以「超機體」爲規畫主軸,不僅展示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更進一步探討在當代科技發展趨勢下,機器人、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製造能力的機器人共存或互斥的問題?藉由數位藝術節重新整理探究,具有其時代意義

今年規劃「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國內動畫邀請展」、「機器人與歷史回顧區」及「數位藝術節徵件展」5大展區,各展區作品緊扣策展主題,並特別安排「廠商異業合作區」,邀請國內長期致力於科技、機械研究發展單位參與,展現臺灣目前機械科技融入日常生活的創意。

經典vs.前衛 國際級數位藝術作品來臺展出

今年邀請的國際數位藝術創作,除於數位藝術發展脈絡中具經典意義外,也呼應「超機體」的核心價值。其中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The Big Picture》作品,以早期用於工廠製造生產的機器工具「庫卡機器手臂」應用於藝術創作,讓庫卡成爲風景畫家,以超越人類的一般創作,成爲科技結合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作品。

被譽爲「錄像藝術之父」的南韓藝術家白南準早在1964年便已創作出擬人形象的機器人作品《Robot-K456》,並有意地將人類構造、心理活動與社會關係融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其前衛的創作概念,亦在機器人尚未蓬勃發展的年代,清楚地標誌出自身的位置。

日本新銳導演深田晃司電影作品《SAYONARA》及奧斯卡‧夏普的短片《Sunspring》,則在機器人蔘與藝術創作的發展上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典型。前者是由機器人擔綱電影女主角,後者則是由真人演出人工智慧編劇所寫的劇本。在當代數位藝術發展歷程中,這兩件作品皆使用尖端科技結合表演藝術來進行藝術創作,卻也進一步形成了「人機合創」的經典對照。

藝術家與民間單位攜手合作 激發數位藝術新想像

數位科技發展至今,人工智慧究竟能否取代、甚至超越人的感知?這恐怕是未來人們無可避免的課題。在國內數位藝術新銳創作,則以科技結合人類的視覺、觸覺嗅覺味覺、聽覺及心覺等6種感官,邀請藝術家與民間單位一同發想並創造出精采的6件作品。

若以「心覺」來說,機器人或人工智慧多半被認爲是扮演輔助創作的工具或媒材,本身不具創意及創造力。陳依純希望破除迷思,藉由《如何向機器人解釋繪畫》作品,透過與機器人對話,引導機器人理解、討論,並主動進行創作,試圖顛覆機器人不具備思考的印象。

延續在「心覺」的探索,作品《你今天的味道是?》雖是以「嗅覺」爲主題,卻是以人類的「心覺」爲素材,嘗試運用人工智慧轉譯人類兩種不同的感官。曾鈺涓、林豪鏘藉由蒐集人們在社羣媒體中遺落的大量情緒線索,運用程式加以分析,把無形的情緒轉換成香味,再一次地反轉人類感官、佔領實體空間。然而,程式所運算出的「人工氣味」是否仍具有魅力呢?或許得要親身體驗後,才能分明。

結合教育推廣活動 體驗數位藝術零距離

今年臺北數位藝術節亦規劃系列工作坊、國際研討會及講座,試圖扭轉機器人生硬冰冷的形象。針對不同年齡層,分別規劃「青少年機械工程師學習營」與「兒童科技人才培育營」等推廣活動,並安排「創意導覽工作坊」及「機械創作工作坊」兩場工作坊,期待在家長的陪伴下,孩子們可以更自然地擁抱科技藝術,體驗數位藝術的豐富趣味奧妙

現場亦規劃一般導覽及專家導覽,更針對聽、視障朋友們設計特殊導覽,邀請對數位藝術有興趣的民衆前來參與,感受及瞭解數位藝術的魅力。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時間│11/22~12/1,週一至週日10:00~18: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制煙工廠(臺北市信義區光復南路133號)

票價│免費

電話│02-2552-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