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快遞》From Paris to Taipei 相隔萬里的思念與敬意 李天祿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

From Paris to Taipei 相隔萬里的思念與敬意 李天祿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

李天祿生活照

李天祿與法國宛然劇團

今年是一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逝世20週年,臺北戲館財團法人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將以「李天祿的戲夢人生」爲主題,從李天祿的電影演出、傳承與布袋戲,以「戲、夢、人生」等3個不同面向,回憶並感念李天祿爲臺灣文化的付出,並讓觀衆藉由此次展覽,再次認識臺灣精緻典雅的掌中藝術

89載的布袋戲人生

李天祿出身布袋戲家庭,拜師泉州南管布袋戲名師陳婆的弟子許金水門下,人稱「夢冬師」,李天祿8歲就開始跟隨着曾祖父學戲。曾祖父脾氣暴躁,曾說隨曾祖父學藝的那段過程,是他一生中最爲「苦慘」的日子,但他的技藝卻也在曾祖父的嚴厲教導下,奠定了紮實的根基。

1923年,以14歲之齡進入文山郡(今石碇深坑)擔任戲班頭手,剛開始只會演羅定良》和《魁星殺猴》兩齣戲,雖然當地觀衆並不太在意演技,但李天祿仍時常趁着演戲的空檔返回臺北添購新尪仔及向曾祖父再學習新的出頭,他的技藝就在那段日子裡磨練出了功力。5年過後,技藝已趨成熟,才重回臺北城。

除布袋戲之外,京劇是李天祿的最愛,他將京劇元素帶入了他的布袋戲中,演出娛人。1931年以「戲偶宛然若真」之意創立了有別於其他劇團重要特色的「亦宛然」,戲界遂以「外江派」稱之。初期以臺北濱江街爲演出大本營,再慢慢擴及基隆三峽南港蘆洲等地,少年「阿祿仔」演出了名號,「阿祿師」的聲名開始遠播。

臺灣布袋戲飄洋過海

1970年代的傳統布袋戲在電視及金光戲的雙重夾擊下逐漸式微,演了一輩子戲的李天祿自知傳統布袋戲景況難以再盛,於是轉念改以傳承推廣爲主。

1974年在戲界的技藝不外傳質疑中,收了3個來自法國的洋徒弟─班任旅、陸佩玉尹曉菁。3個人從刁尪仔姿勢、基本動作、走臺,一直到學習完整的戲出,前後在臺灣待了3年。1978年他們回到法國成立了「小宛然」劇團,戲臺布圍上用中文字寫着「老師李天祿」5個字。褐發碧眼阿逗仔演着東方的傳統戲劇,變相地代替臺灣做着文化外交,也讓世界各地的人知道,原來布袋戲這門源自中國泉州的劇種,在臺灣完好地保存着。

師渡徒徒渡師」,「小宛然」在法國漸漸闖出名號後,便邀請李天祿赴法國教學。在法國人眼中,李天祿這個乾瘦矮小的老人有着神奇的東方力量,微小的戲偶在他手上形成巨大的存在,吸引法國人的目光,也改變了法國偶戲的生態。1993年法國文化部頒給李天祿「文化騎士勳章」,表彰他對藝術文化的卓着貢獻。

侯孝賢電影裡的李天祿

布袋戲界的「阿祿師」爲戲迷所熟知,但要說到「李天祿」開始被一般民衆普遍的認識,那是在他接受了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一片中擔任男主角阿遠的「阿公」的時候。戲中李天祿展示了他幾十年的生活歷練和豐富的閩南語對白,演出質樸自然,與侯孝賢喜歡啓用非職業演員的習慣一拍即合。

在《戀戀風塵》之後,又陸續接演了侯孝賢的《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戲夢人生》電影。其中,1993年的《戲夢人生》把李天祿前半生的故事搬上了大銀幕,觀衆透過電影認識了建構「阿公」形象背後的布袋戲演師「阿祿師」,「阿祿師」與「阿公」兩個形象在此合而爲一。並於1993年的法國坎城影展榮獲「評審團大獎」,讓李天祿迎向了他人生的另一個高峰。

此次展覽將以不同的方式,從各個方面藉由新作品產生,依據過去不同階段時期所受到李天祿影響的創作,再次呈現李天祿傳授的技藝與精神,對過去、現代與未來的創作實踐和反思。

李天祿逝世二十週年紀念特展

時間│6/26~9/30,週二至週日10:00~17:00

地點│臺北偶戲館(臺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

票價全票50元,優待票40元

電話│02-2528-9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