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匯聚精神力量(2020特別報道)

版式設計:沈亦伶  數據來源:文化旅遊部、國家電影局、國家文物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020年,我們用一塊塊版面,忠實記錄下這一年的文化軌跡。這裡面,有人們看到文物古蹟通過數字技術復原的欣喜,有宅在家中“雲”赴一場交響樂的期待,有易地扶貧搬遷的鄉親帶着文化家當出深山的喜悅,有圖書館工作人員在閉館日爲老人開門的溫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文化強國征途上闊步向前的中國人民,將愈發堅定、更加從容。

――編  者

這一年,夯實內力

深厚底蘊滋養文化沃土

【歲末回眸】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週年,“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等展覽吸引了數以萬計的觀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愈加靈動的姿態,走進人們心裡、走進人們生活文創產品持續創新形態樣式,文博主題的綜藝節目、紀錄片等影像呈現不斷出新,沉浸式體驗、多感官融合等新型策展方式打破時空界限……

與歷史對話,離不開懷揣熱愛的傳承者。耗時數年把碎成百餘片的青銅器拼接完整的文物修復師,奔走街頭巷尾爲文物摸清家底的志願者,他們的辛勤付出,讓我們感受到“每個人都可以是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此外,《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開始施行;國家文物局就修改文物保護法公開徵求意見,擬增設監督檢查專章……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制度保障進一步完善。

編輯感言

我國是文物資源大國,數以億計的文物瑰寶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物質載體。無論路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最初的起點;無論時光怎麼飛逝,那些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是前行路上的精神財富。歲月崢嶸,文化因傳承而顯得生機勃勃,迸發出取之不竭的創造力,當這股力量與深厚的歷史底蘊交相融合,二者定能相互輝映、攜手向前。

這一年,激發動力

數字賦能開拓雲端舞臺

【歲末回眸】

今年夏天,全國各地的名團、名角“雲”聚一堂,唱響“京劇的夏天――全國京劇院團線上抗疫展演月”,爲觀衆獻上國粹盛宴。

展演火熱的背後,是文化藝術緊跟時代步伐,煥發青春魅力。互聯網時代,開通短視頻平臺、上直播,已經成了不少舞臺展演的“標配”。影視院線探索網絡播出新渠道,實體書店試水外賣和直播薦書等,圖書館推出公開課和有聲書,努力提升“能見度”,爲滿足不同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提供更多選擇。各行業積極拓展“雲端”新領域、新入口,讓文藝新業態的未來有了更多可能性。

當前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7%,數字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廣闊的空間。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文化和旅遊部《關於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推進文化產業“上雲數賦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關於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的通知》等文件出臺施行,進一步探索線上新模式,激活消費新市場。

【編輯感言】

雲演出、雲練功、雲直播、雲展覽、雲綜藝、雲拉歌……文化藝術活動的時間座標裡,“雲”是關鍵詞。疫情防控期間,這既是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滿足人民羣衆精神文化需求之舉,也是文化與技術深度融合背景下,新業態新模式應運而生的大勢所趨。數字文化業態逆勢上揚,用豐富優質的內容供給,以線上線下互聯共通的創新探索,進一步激發文化產業的動力。

這一年,增強活力

文化惠民添彩小康生活

【歲末回眸】

“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今年,東莞圖書館內吳桂春的一則留言,感動了無數人。

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回望這一年,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正向零門檻、均等化、普惠制深入發展。互聯網信息無障礙領域首個國標實施,從頂層設計上爲網絡盲道建設掃除障礙。各場館不斷更新服務手段,以開放、親切、體貼的姿態,爲公衆提供更精細的服務。

文化的力量,讓鄉村更具活力。農家院裡搭起戲臺,傳統村落建起文物展覽館,一批脫貧攻堅主題的文藝創作抒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順着這些圖景,我們能找到激活鄉村振興的文化密碼。

【編輯感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檢視全面小康的文化成色,能更好感受羣衆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開在家中的鄰里圖書館到鄉村的農家書屋,從農田邊的“流動技術服務站”到“點單式”服務成爲常態,公共文化服務更加精細,爲人民羣衆提供充盈的文化養分;公共文化服務不斷下沉,切實暢通文化惠民的“最後一公里”。

這一年,保持定力

規範管理守護網絡空間

【歲末回眸】

今年以來,文化和旅遊、短視頻直播、試聽節目等領域的市場監管繼續加強。

4月至11月,全國組織開展“掃黃打非・新風”集中行動,掃除文化垃圾,持續淨化社會文化環境。6月,國家網信辦、全國“掃黃打非”辦等八部門啓動爲期半年的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範管理行動。國家新聞出版署《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文學出版管理的通知》發佈,加強內容審覈。8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加大對“飯圈”“黑界”“祖安文化”等涉及未成年人不良網絡社交行爲和現象的治理力度。1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規定,網絡秀場直播平臺要對網絡主播和“打賞”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

【編輯感言】

推出限時、限流、限額的防沉迷模式,利用人工智能加強在線管理……發展的快車道上,如何以行之有效的規範管理守護網絡空間,考驗着互聯網平臺的執行力度和社會擔當。近年來,不良網絡文化和低俗有害信息依然存在,對其“零容忍”“嚴管理”,不僅是爲青少年營造身心健康成長空間的必然需要,更是網絡治理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強網絡文明建設,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才能營造更加清朗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