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村鎮,聚起鄉村“精氣神”

文明的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文明村鎮建設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鄉村聚起了“精氣神”。

移風易俗鄉風民風好起來

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開發區鄭莊村,大棚西紅柿是支柱產業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然而曾有一段時期,個別農戶打起了歪主意,賣“蓋帽兒西紅柿”“上邊大下邊小,西紅柿不夠墊把草”。一來二去,信譽被破壞了,西紅柿產業跌落至歷史低谷。

“好西紅柿是用心經營的,決不能投機取巧。”鄭莊村黨支部書記李志均說。針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及時組織村委會和村合作社制定了誠信經營遵章守則,對違規的社員戶嚴查,一旦發現嚴肅處理,杜絕此類現象再次發生。同時推出了一系列誠信創建活動,通過廣播、發傳單等方式,引導村民用心種植、用信用賣西紅柿、用誠信贏得利益。

誠信拉回了客戶,西紅柿產業又紅火了起來。在此基礎上,鄭莊村進一步加強鄉風文明創建,講誠信、做好村民的風氣越來越濃,出現了許多好人好事。“有村民撿到幾千元的手機,不是關機藏起來,而是主動交到村‘兩委’。誰家用錢了,村民之間相互拆借,不打欠條,說好了哪天歸還到時候準時歸還,沒有一家賴賬或出現差錯。”李志均介紹,鄭莊村人人講誠信,戶戶守規則,說話板上釘釘,被評爲“全國文明村鎮”。

推進移風易俗,遏止農村陋習,大力培育新型農民、培育優良家風、培育新鄉賢文化。隨着好民風、好家風、好鄉風的形成,村民們真切感受到了齊心向上、清風淨流帶來的美好生活。

全力整治村容村貌靚起來

文明不文明,首先看環境。近年來,各地下大力氣破除農村環境痼疾,通過出臺生態文明建設規範性文件,健全生態環境監管等制度,推動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禁燒秸稈,保護環境”“禁止焚燒秸稈,留住碧水藍天”……秋收過後,這樣的宣傳標語在吉林省的鄉村經常能夠看到。在松原市寧江區民樂村,過去秋收過後便煙霧瀰漫,農民把秸稈當成垃圾一燒了之。直到省裡出臺政策,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專家來到這裡指導農民進行秸稈還田,秸稈才變廢爲寶。

“秸稈還田後水肥不流失,土地越來越有‘勁’,現在我們少施肥25%,而玉米單產增加30%多。”民樂村黨支部書記張志峰說。通過政策“加碼”支持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等綜合利用途徑,吉林省近年來整治秸稈露天焚燒取得實效,極大改善了鄉居環境。

在浙江省長興縣泗安鎮鳳凰村,一條由鄉間小路分割成的兩處小池塘——上太平塘和下太平塘,早已不是“生活垃圾漂,水裡污水進、水底淤泥厚”的狀態了。現如今,環塘綠樹成蔭,水體清澈,成爲村民們每天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泗安鎮2017年初開始全面推進各個鄉村的水體環境治理,建立“塘長”“溝長”“溪長”“堤長”四長制,圍繞“全面治理,綜合施策,徹底剿滅”的剿劣治水方針,前期共排摸明確各個鄉村的81個劣Ⅴ類水體,目前已開工整治74個,累計投入資金1200餘萬元。“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良好環境,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生態空間。

秀外慧中,文化生活美起來

由昔日的經濟薄弱村,一躍成爲“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曾經偏居江蘇省宜興市西南一隅的白塔村,近幾年來憑藉“生態立村、文化強村、旅遊富民”理念走出一條新路。

“做活文化產業,講好白塔故事,要讓鄉村文化得到充分展示,不能讓鄉村失去原有的味道。”白塔村黨總支書記歐陽華說,白塔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他們把以於伶爲代表的紅色文化和星雲大師的禪德文化作爲特色文化品牌加以發揚,先後建成了於伶紀念館、白塔味道展館、宜人書院、黨建展示館等七大展館。在此基礎上還成功創建了“江蘇省婦女微家示範點”和“江蘇省五星農家書屋”等。

文化賦能激發了鄉村的二次發展,也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鄉親們的精神面貌。歐陽華介紹,近年來村裡志願服務活動蔚然成風,“白塔志青春”志願服務站去年一年舉行各類培訓、服務活動50多場次,有效促進了村風民風的好轉,提升了村民愛國愛家的熱情。

“鄉村文明建設的主體是廣大農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引導農民羣衆守護好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讓他們明白自己既是建設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歐陽華說。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隨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深入推進,一個個美麗鄉村正煥發文明新氣象,不斷爲中國夢的長卷增光添彩。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