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丨水墨丹青繪河山之美
河北日報客戶端
無論是生機勃勃的春天,還是林寒澗肅的冬日,大自然都給予人們諸多觀察與感悟的機會,也爲文藝創作提供了豐富滋養。文藝家採風古已有之,當他們朝而往、暮而歸,描繪祖國大好河山和人民火熱生活時,一幅幅獨具文化魅力的精彩畫卷便在人們面前徐徐鋪展開來。
“採風”一詞源自《詩經·國風》的“風”字。如今,文藝工作者把深入民間汲取營養稱之爲“採風”,如作家體驗生活、畫家尋找素材、民俗學家搜尋故事等。對於文藝家來說,深入基層採風,親身體驗自然與人文之美,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這是文藝創作中極其重要的一環。
大河之北,山川壯美,物阜民豐。縱貫我省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地的大運河,流淌千年,是農耕時代我國南北運輸的交通要道和重要水利工程,更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近年來,爲充分挖掘大運河(河北段)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河北多次組織作家、藝術家等探訪運河古道,以獨特的文化視角生動再現大運河兩岸的經濟發展與人文風貌。比如今年10月,河北美術家代表與來自北京、安徽、湖南等地的美術名家一起,深入大運河沿線採風,立足河北豐厚的運河文化資源,用情用力講好河北故事,弘揚燕趙文化。
大運河邊,當繪畫藝術與古老運河相遇,便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來自省內外的藝術名家,以水墨丹青繪出了大運河的動人風采,引來周圍羣衆的嘖嘖稱讚。小女孩涵涵和奶奶從運河橋上經過,偶遇了在這裡採風的藝術家。孩子奶奶說,自己年輕時就喜歡繪畫,那時候沒有機會學,現在特別想培養小孫女學習繪畫。話音未落,涵涵已從藝術家手中接過畫筆,在衆人的注視下認真地在畫上點下一筆。這稚嫩的一筆讓她瞬間開心起來,又給大家背誦起了唐詩……
奶奶帶着小孫女回家了。望着她們的背影,我想,大概奶奶的心裡已經有了小孫女五彩斑斕的未來圖景吧。這應該就是藝術家們帶給大運河的一份意外禮物——他們在運河邊長大的孩子心裡,種下了一顆藝術的種子。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正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藝術家們採風時的專注身影,也成爲一道風景,讓過往行人停下忙碌的腳步,聚攏過來靜靜欣賞。每個人都懷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人們在“偶遇”的沉浸式體驗中,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感受藝術,不再僅僅是走進展館,在出遊的路上、遛娃的街上,就能與藝術不期而遇。
深入挖掘採風區域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創作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秀作品,成爲新時代新徵程上文藝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通過文藝採風,還可以加深當地文旅融合,推動文藝創作持續繁榮,進一步擴大河北的影響力。河北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精心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遊帶、長城文化旅遊帶、大運河文化旅遊帶、太行山旅遊帶、渤海濱海旅遊帶和一批優質文旅項目,爲廣大遊客暢遊河北,提供了越來越多樣化的選擇。
山水之美與人文精神,也吸引了更多文藝家走進河北,描繪自然、質樸的民風鄉俗,充分發揮藝術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爲鄉村振興助力,爲綠色生態賦能,打造更多更好的鄉村旅遊品牌,搭建起民間互動交流的平臺。這種通過文藝採風活動表達出的山河情、鄉土戀,隨着時代的發展會愈發濃烈。
山河,連接着過去和未來。如果它爲文藝家帶來的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優秀作品,那麼文藝家給這片土地帶來的,應該是未來的美好願景和文化滋養。當他們在山水間行進的時候,留下的一定是生生不息的發展希望。(喻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