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出臺 新增規模接近翻番

人民網北京6月2日電 (記者畢磊)爲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利用,促進海水淡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沿海地區水資源安全,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自然資源部印發《海水淡化利用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專家表示,《行動計劃》的發佈,對海水淡化產業將產生進一步的促進作用

《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90萬噸/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25萬噸/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20萬噸/日以上。海水淡化關鍵核心技術裝備自主可控,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的標準體系基本健全,政策機制更加完善。

《行動計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着力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一是提升海水淡化供水保障水平。沿海缺水地區要將海水淡化水作爲生活補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應急用水源,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資源中的配置比例,建設海水淡化示範城市和示範工程。二是擴大工業園區海水淡化利用規模。鼓勵沿海地區工業園區和高耗水產業優先利用海水,建設海水淡化利用示範工業園區。三是提高海島及船舶用水保障能力。在海島保護性開發基礎上,適度超前佈局建設海島海水淡化設施,鼓勵遠洋漁船、海洋平臺加裝易維護海水淡化裝置。四是拓展淡化利用技術應用領域。推廣使用膜分離能量回收等海水淡化技術,促進濃鹽廢水處理利用和污水資源化利用、苦鹹水綜合利用等。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是實現水資源利用的開源增量技術,可以增加淡水總量,且不受時空和氣候影響,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飲用水工業鍋爐補水等穩定供水。

據記者瞭解,我國海水淡化從1958年電滲析海水淡化開始,經過60多年幾代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努力,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基本成熟,並逐步建立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體系。

近十多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水淡化技術,海水淡化產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大連、唐山日照舟山等沿海嚴重缺水城市和海島地區着力推進海水淡化在石化、核電鋼鐵等行業應用。我國海水淡化產業已經爲緩解我國資源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去年山東省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的意見》,計劃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產能超過100萬噸/日。據瞭解,已建成投產的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項目售水價格爲4.25元/立方米,已經與自來水生產成本相近。

青島水務海淡科技公司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運營主管吳成志表示,海水淡化中成本中電力成本佔比較多,很多人都認爲海水淡化的成本較高,但近年來隨着技術進步、設備國產化程度提高、規模化應用以及產業鏈延伸,海水淡化制水成本不斷下降,有些項目的高負荷供水時單位能耗已低於3.5度/噸。

資料顯示,我國海水淡化主要用在工業領域,其次用在市政領域。我國海水淡化所產生的淡化水64%用於工業領域,其中36%用於電力、12.5%用於石油和化工、9.8%用於鋼鐵、其餘5.7%用於其他高耗水工業領域;市政供水規模相對較小,佔海水淡化總規模的36%。

另外,本次《行動計劃》提出,提升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化水平。強化技術研發,重點突破反滲透膜組件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關鍵核心裝備,逐步提高技術水平。完善產業鏈條,做好海水淡化產業補鏈強鏈、延鏈工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服務能力,鼓勵構建關鍵技術、核心材料、重要部件、整機裝備和標準化等創新需求公共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