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海洋二號D衛星發射成功 目前多型海洋衛星運行良好

央視網消息:今天(5月19日)中午12時0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二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與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衛星和海洋二號C衛星組網,形成全天候、全天時、高頻次的海洋動力環境監測體系,對我國預警預報海洋災害、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可持續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具有重要意義

今天發射的海洋二號D衛星是我國海洋二號系列的第四顆星。此前發射的海洋二號A衛星在去年11月份停止業務化運行。海洋二號D星進入預定軌道後將和在軌運行的海洋二號B星和C星實現組網觀測,海洋災害預警能力將大幅提高。

海洋二號系列衛星是海洋環境動力衛星,用於觀測全球海洋動力現象和動力過程。海洋二號BCD三顆衛星成功組網後,通過配置的雷達高度計、微波散射計等多個遙感載荷,將同步獲取海面風場、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溫度等多種海洋動力環境參數信息

海洋二號衛星的雷達高度計能夠及時獲取全球海洋波高大於4米的巨浪數據,爲災害性海浪的預警預報提供可靠信息,預報誤差能減小10%左右,爲我國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預警提供有力支撐。

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主任 林明森:利用三星組網,我們每天都能獲取5到6次對西北太平洋的整個風場的實時觀測,這樣的話爲颱風風暴潮的預警報能夠提供高精度、高時效的觀測數據,能夠大大提高我們防災減災的預警能力。

林明森告訴記者,海洋二號BCD三星組網構成我國首個海洋動力環境衛星星座,具備全天候、全天時、全球海洋高效探測能力,是我國海洋動力環境的綜合觀測系統。海面風場數據獲取時效由單星的24小時提高到6小時,覆蓋全球90%以上的海域

目前,我國發射的海洋衛星和以海洋爲主要用戶的衛星已達到10顆,包括海洋一號、海洋二號系列衛星、中法海洋衛星等多型海洋衛星運行良好。

目前我國在軌的海洋衛星包括海洋一號C衛星和D衛星,海洋二號BCD衛星、中法海洋衛星以及高分三號衛星。各衛星每天24小時工作,每天繞地球飛行14圈左右,每軌掃描幅寬爲10千米到3000千米,衛星上配置的載荷大部分處於全天時、全天候的探測模式

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 劉建強: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目前在軌的有C星D星,是主要看水色環境的,當然對(監測)海洋的生態是特別有效的;另外一個系列就是我們的海洋二號系列,海洋二號是動力環境衛星;中法海洋衛星是看這個海風和海浪;還有一顆衛星是陸海兼顧(監測)的,就是高分三號衛星。

如今,我國海洋衛星已從單一型號發展到多星組網,協同監測模式。海洋一號C星和D星自去年6月完成組網後,實現全球海洋水色環境每天兩次、海洋溫度每天四次的觀測。

此外,我國在國際合作方面也進行了探索和嘗試,先後與法國航天局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等多個國際組織展開合作,監測數據實現多國共享。

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 劉建強:我們通過國際合作,我們的數據,像海洋二號,我們的中法海洋衛星是直接發到法國的氣象系統做優化服務的。他們通過我們這些數據,提升了世界各國的數據質量,包括時間上還有空間上數據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