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從“三體”走向“四維”

我國正加速駛入人工智能發展快車道。11月23日在烏鎮發佈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0》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數量高達11萬項,首次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

人工智能發展浪潮浩浩蕩蕩,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領域特別是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好發揮其創新引領與賦能作用?11月24日,在“人工智能:育新機,開新局”分論壇上,記者聽到了來自各領域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的真知灼見。

產業數字化是不可逆轉的浪潮,必將成爲未來10年人工智能最大的戰場。”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風口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智聯總裁周伯文在論壇上一語中的。

舉例說,今年京東“618”上銷量第一的冰箱,就是全人工智能設計的冰箱。“人工智能通過冰箱個性化的描述圖片,深刻地理解客戶需求,把服務顆粒度和時效性,提高到人工達不到的地步。”

但是,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業結合,並非一帆風順。作爲傳統產業代表的通威股份CIO周勇,提出了一個引發在場人士強烈共鳴的難題——“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非常成熟,但普惠方案還比較有限。人工智能企業如果對傳統行業的理解不夠,就很難找到結合的點。”

這也是業界最近極爲關注的話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落地應用之間,還沒有找到普惠的方案,二者存在“鴻溝”該怎麼填平

值得一提的是,對這一難題,此次參會的不少企業正在積極破題

華爲副總裁、華爲雲計算董事長鄭葉來在演講中表示,“AI進入行業系統的確面臨巨大的挑戰,但華爲正在着手解決這一問題。”鄭葉來認爲,人工智能要從原來“三體”走向“四維”,不僅有數據算法算力,還要增加一個新的維度——行業知識。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要將知識驅動與數據驅動結合起來,這是人工智能走向產業界批量應用的基礎。”鄭葉來介紹,在傳統不鏽鋼企業“華新不鏽鋼”的合金鋼生產中,不僅有人工智能,還結合了“老師傅”的工業知識,將不鏽鋼配料的計算時間,從每次30分鐘以上縮短到10秒內。

已經嚐到與人工智能結合“甜頭”的,還有伊利集團。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介紹,伊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奶牛的健康程度,包括奶牛走了多少步、有沒有挑食、前一天產了多少奶,以確保牛奶品質。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伊利已經實現對多條生產線自動控制,大大節省了人工。這個傳統食品巨頭,還利用自然語言數據,捕獲消費者的新需求、新趨勢。“我們的網紅產品‘須盡歡冰淇淋,就是基於輿情大數據的智能解析,發現了消費者喜歡的口味。”張劍秋說。 (方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