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郭香玉)“十三五”期間,森林旅遊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發展。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森林旅遊依託天然的地緣優勢和強勁的帶動功能,在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增收中發揮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發展森林旅遊,是近年來林草部門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高自然生態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的重要途徑,是鞏固林業改革成果、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

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提出,森林旅遊扶貧工程。推出一批森林旅遊扶貧示範市、示範縣、示範景區,確定一批重點森林旅遊地和特色旅遊線路,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打造多元化旅遊產品。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森林旅遊遊客量達到60億人次,平均每年遊客量15億人次,年增長率15%。

發展森林旅遊作爲推動脫貧的一個重要抓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曾接受新華網記者採訪時說,“森林旅遊不僅僅吸引遊客去旅遊,它的意義在於通過森林旅遊、鄉村旅遊,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甘肅雪域藏鄉森林旅遊線——蓮花山國家森林公園

“十三五”時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把引導發揮森林旅遊扶貧作用作爲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各地市縣、鄉村把發展森林旅遊作爲推動脫貧的一個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林草資源優勢,引導貧困羣衆創業就業、實現脫貧。

森林旅遊具有就門檻低、參與方式多樣、基本技能容易掌握等特點,而大多鄉村貧困戶謀求增收的主要瓶頸是缺乏專業技能、抗風險能力弱,發展森林旅遊在很大程度上打開了貧困地區利用森林等自然資源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實現增收的通道,有利於釋放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成爲加速增收脫貧的助推器。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特色民宿產業恩施州利川市提出以“十村百企萬戶”民宿旅遊工程爲抓手助推精準扶貧,組建了龍船調旅投公司專抓民宿發展,市財政投入資金近1億元(其中民宿改造補助1800多萬元),完善18個民宿旅遊示範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大力推動民宿發展,帶動村民創業就業脫貧增收。恩施州2017接待5132.89萬人次,森林旅遊扶貧直接帶動10萬人就業,間接帶動相關行業40萬餘人吃上旅遊飯。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農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確山縣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既拉長了森林旅遊產業鏈條,又將農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拓寬了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升了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產業間的有機結合和廣大村民的致富增收。

恩施州將農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恩施州利用古村寨、民族村寨、特色產業村等特殊資源,將民居民俗、茶葉、葡萄等資源打造成特色景觀帶體驗帶,配套發展星級農家樂,將昔日賣不出去的農副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帶動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湖南探秘武陵森林旅遊線——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 劉科攝

5種模式助力森林旅遊扶貧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稱,“十三五”時期的森林旅遊扶貧歸納爲主要的5種模式,即全域帶動模式、政策帶動模式、資金帶動模式、能人帶動模式、特色帶動模式。

全域帶動模式是通過整合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全面推動區域內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帶動區域內旅遊經濟快速提高,實現貧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安徽省石臺縣以“森林旅遊”引領“全域旅遊”發展,通過打造全縣14個森林旅遊景區,帶動脫貧人數1853人,佔年度脫貧人數的48% 。貴州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全面發展森林旅遊,扶持當地村民發展農家飯店、農家旅館、農家商店服務網點,直接或間接就業達3.5萬人,累計淨減少貧困人口2.1萬人。

政策帶動模式是通過制定有力政策實現森林旅遊產業發展、推動森林旅遊扶貧的發展模式,出臺的政策包括產業扶貧政策、土地扶貧政策、金融扶貧政策、消費扶貧政策、資產收益扶貧政策等。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捷文村在當地政府政策支持下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投入資金建成武夷山國家森林步道樑野山捷文段,並通過森林步道帶動森林旅遊發展,全村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內蒙古好森溝國家森林公園通過土地零租金等政策建設旅遊項目,帶動周邊村民參與項目建設和提供旅遊服務,70%以上的貧困戶依靠森林旅遊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特色帶動模式是貧困地區依託當地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打造個性化的森林旅遊產品帶動扶貧的模式。這一模式多以鄉村爲載體,有的是依託特殊的自然景觀吸引遊客,如銀杏秋色、梨樹花景等;有的是在獨特資源基礎上開發特色項目,如探險、溯溪、滑雪、漂流、觀鳥等。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借力昌江木棉生態品牌,修建完善沿江旅遊服務設施,組織170戶村民(其中61戶爲貧困戶)參與旅遊服務,在木棉花觀景臺設置124個攤位,引導村民經營農家樂、旅館等,使村民實現了超百萬元的森林旅遊收入。雲南騰衝縣銀杏村依託銀杏資源發展森林旅遊,全村貧困戶從2010年的726戶2520人減少到2015年的7戶29人,村民通過開設農家旅館、銷售銀杏果、務工等實現增收,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100元。

四川眉山洪雅玉屏山森林康養基地

百姓走上致富路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走進森林、體驗自然的需求越來越大,並且對體驗、養生、運動、文化、教育等有了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要求,森林旅遊已經成爲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同時,這也讓當地百姓走上了發展森林旅遊的致富路。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將農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確山縣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既拉長了森林旅遊產業鏈條,又將農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拓寬了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實現了產業間的有機結合和廣大村民的致富增收。

恩施州將農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恩施州利用古村寨、民族村寨、特色產業村等特殊資源,將民居、民俗、茶葉、葡萄等資源打造成特色景觀帶和體驗帶,配套發展星級農家樂,將昔日賣不出去的農副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帶動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走上了致富路。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引導農牧戶開辦旅遊接待點。大力扶持“農家樂”“牧家樂”“農牧業觀光”等,將森林旅遊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相結合,把貧困戶吸附到森林旅遊產業鏈上。同時,將農特產品轉化爲森林旅遊商品。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開展生態移民搬遷。荔波縣在小七孔景區入口打造極具民族特色的夢柳小鎮,將周邊貧困村寨的村民整體搬遷至夢柳小鎮,村民以舊房置換同等面積的新房。積極引導部分村民在新房內提供餐飲、住宿等森林旅遊服務,其他村民可將房屋出租給外來經營者,收取租金,村民們均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通過移民的形式幫扶貧困人口脫貧的例子還有新街村、拉美民族村等。

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實施生態搬遷。老樂山風景區在旅遊開發中,把周邊的幾個村莊整體搬遷安置到景區內,通過置換的方式,免費爲他們建起新家。在搬遷安置中,在爲景區內村民提高搬遷補償標準的同時,在景區大門附近爲搬遷戶規劃建設了集自住和食宿經營爲一體的農家樂住宅,村民可以依託安置房開辦農家樂、超市等森林旅遊接待設施,實現脫貧增收,徹底改變貧困面貌。

扶貧見成效

“我國60%的貧困人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59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分佈在山區林區沙區,這些地區脫貧的潛力在山,增收的希望在林。”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場種苗司有關負責人說。

全國各地參與森林旅遊建設的數據來看,森林旅遊給當地百姓帶來增收的同時,也給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實現在“家門口”就能賺錢的願望。

2017年至2018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累計接待遊客人數39.1萬人次,實現森林旅遊收入2.97億元,帶動近3.7萬名農民通過參與森林旅遊綜合服務創收增收,參與森林旅遊扶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補助資金1100餘萬元,戶均增收4000餘元。

十八洞村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築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的建設總原則,以“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爲理念,修繕全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在村內修建青石板路、停車場、一期遊步道、村大門等旅遊基礎設施。旅遊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森林旅遊發展更爲迅速。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引導周邊景區聯動發展森林旅遊。餘村與周邊景區荷花山、隆慶園等達成聯營共識,形成旅遊專線,共享遊客資源,提高森林旅遊整體發展效益,爲當地居民提供就業。

全國特色森林旅遊線路——內蒙古森林草原生態旅遊線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龍頭企業助力扶貧。位於烏拉特中旗的溫根塔拉草原旅遊區是自治區五星級旅遊接待戶、“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企業通過牧民草場入股分紅,爲低收入牧民安排食材供應、餐飲接待、文化體驗、環境清潔等服務崗位的方式,實現就業280人。其中,直接帶動25戶低收入牧民脫貧致富,間接帶動周邊牧民50戶受益。

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依託森林旅遊發展,輻射帶動周邊7個村、66戶貧困戶、262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羅田縣燕兒谷景區村企聯建助推旅遊精準扶貧模式入選2019世界旅遊聯盟旅遊減貧案例。

根據國家林草局調查研究測算,截至2020年底,通過森林旅遊實現增收的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46.5萬戶147.5萬人,受益人數佔貧困人口總數的9%,年戶均增收5500元,我國森林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注:圖片由國家林草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