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從「以巴戰爭」看詐騙行爲

在詐騙的飽和攻擊下,難以完全阻止每一起事件,凸顯出防禦有其技術上的侷限性,需要更深層的防禦策略與集體防護意識。圖/本報資料照片

當巴勒斯坦伊斯蘭組織哈瑪斯(Hamas)對以色列發起突襲,以巴戰爭的序幕隨之揭開,我們見證了現代軍事戰略與戰術的多種發展。其中,「飽和攻擊」作爲一種戰略手段,起初是一種軍事策略,源於美蘇冷戰時期,在瞬間一點上使防禦方超過負荷而被突穿,從而引起全面崩潰。日後,此策略甚至被引用到各種領域,如網路安全的DDoS攻擊,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詐騙行爲有着驚人的相似性。

■哈瑪斯「飽和攻擊」,

突破以色列「鐵穹防禦」

儘管以色列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穹防禦」防空系統,然而面對飽和攻擊,仍顯得束手無策。詐騙集團同樣善用類似策略,透過大量的詐騙電話、郵件或消息,使臺灣防詐騙系統難以區分真僞,進而成功發生詐騙。這凸顯了一個事實:即使我們擁有再先進的技術或方法,仍然無法完全防範所有威脅。

臺灣政府與企業已部署多種反詐騙系統、成立專業機構,並使用先進的人工智慧(AI)工具,如「打詐國家隊」、臺北富邦銀行的「鷹眼識詐聯盟」以及中國信託銀行的「中信神盾機器人」等,它們都致力於主動偵測和打擊詐騙活動,但在詐騙的飽和攻擊下仍然難以完全阻止每一起事件。凸顯出防禦不僅有其技術的侷限性,難以確保完全的防範,因此我們更需要更深層的防禦策略與集體防護意識。

■詐騙鋪天蓋地,

防詐必須團結

防詐不只是技術應對,它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素養,正如以色列人民不僅依賴鐵穹防空系統,還有國民深深的國家認同和「民兵合一」制度,當一個社羣或組織成員都具備一定程度的防詐素養時,他們就可以共同識別詐騙行爲,並相互提醒和警告。

因此,除了這些主動的防禦措施,提升公衆的防詐素養纔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如同蔡總統曾呼籲:「要把自己的辨識能力提高,自己要特別的警覺」。只有當每一個人都具備防詐知識和技能時,才能真正避免成爲詐騙的受害者。

從以巴戰爭中我們看見,防禦不僅僅是技術和工具,更是一種集體的力量,臺灣面對詐騙的飽和攻擊,我們看到民間自發的反詐騙行動,許多新聞媒體、政府機關和家庭教育也強調如何識別和防範詐騙,這種深層次的社會動員和意識醒覺,也呼應行政院院長陳建仁所說:「防詐如防疫團結才能做好」,面對詐騙,我們應該結合科技與生活素養,形成一個堅不可摧的防禦網,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