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氫能源躍爲碳中和主流產業

藻礁問題引發臺灣能源與環保之間激烈的論辯,只能在核能天然氣做選擇。然即將邁入碳中和時代,新興的氫能源逐漸列入各國多元能源選項之一,可惜我國卻鮮少涉獵。

各國積極推廣

爲緩和氣候變遷的衝擊,近年來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carbon neutral)目標,即碳排放量與減少的碳排量之間互相抵消後,達到淨零碳排放量的目標時程。不少國家不約而同的,都以氫能源爲重要途徑。

中國大陸兩會3月14日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氫能源產業已被列入,實現碳中和目標重要路徑

日本首相菅義偉去年10月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 2050年碳中和目標。並於12月表示,爲了實現碳中和目標,計劃創設一個規模2兆日圓的基金,用來對從事蓄電池、氫等減碳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提供援助。日本早在2017年就公佈「氫能基本戰略」,提出2030年國內氫使用量達到1,000萬噸規模的目標。

韓國是另一個積極推動氫能源的國家,2019年提出氫經濟路線圖,2020年2月4日訂立全球首部促進氫經濟發展的專法-《促進氫經濟和氫安全管理法》的國家,並於今年2月生效。3月初韓國政府召開氫能經濟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就五大企業集團(包含現代汽車、SK、浦項鋼鐵韓華和曉星集團)投資43萬億韓元發展氫能源經濟,引發國際關注。

由於氫能源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可以實現碳的零排放,所以東亞國家積極推動氫能源發展,即使德國有反對的聲浪德國聯邦政府仍於去年6月10日公佈《國家氫能戰略》,投資90億歐元促進氫能源產業生產運用

目前發展的障礙

氫能源發展也面臨諸多障礙,讓部分專家質疑其效應。如目前主流的氫製造方法,還是以由甲烷、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成,生產過程中依然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各國也開始嘗試使用其他的生產氫氣製程。日本川崎重工正在澳洲維多利亞州使用當地不受歡迎的褐煤來生產氫氣,再將氫氣液化後送至日本,並利用新的碳捕捉技術,降低產生二氧化碳;還有另一個做法,則是使用太陽能風力再生能源生產氫,因太陽能或風電仰賴天候發電,當發電量高於需求(如夜間)時,可將電力轉氣技術,製造氫氣候儲存

此外,成本過高爲氫產業推廣最大的障礙,在缺乏規模經濟下,氫的生產成本仍然偏高。運送也是氫產業的一大困難,與天然氣運輸類似,若要方便運輸最好能建立氫氣管線,但沉沒成本過高;如果要用交通工具運輸,就必須將氫氣超低溫液化,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氫氣比液化天然氣(LNG)需要的溫度百度故氫液化與運送成本相當驚人。

即使氫能源產業尚未成熟,還有技術與成本問題,不過都可隨技術進步與普及化逐步降低,前景可期。相對於多國積極推動氫能源,我國卻付之闕如。無論從能源短缺、能源多元化或落實碳中和政策目標,臺灣都應加速佈局碳能源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