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石化業的未來轉型

面對全球減碳浪潮,石化業須積極尋求轉型。圖/本報資料照片

科技巨擘TESLA執行長馬斯克曾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他對舊時代的石油產業大亨感到同情,因爲他們在投入這項產業時並不知道會對氣候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他們長時間努力工作以支持經濟,人們卻把他們當成惡棍」,訪談最後他仍再次誓言要摧毀化石燃料產業。確實,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趨勢看起來已經是沛然莫之能御,但石化業是否因此走上終結恐仍在未定之天。

根據統計,2018年全球共消費了364億桶原油,是1969年146億桶的2.5倍,另觀察1970年至2015年全球各大宗物資的產量,相較於GDP成長3倍,鋼鐵產量增加了2倍、鋁增加4倍、水泥增加5倍,而塑膠則達到驚人的9倍,這一方面顯示人類對於石油的依賴,另一方面也代表人類不斷開發石油的用途,「並不是石油本身有價值,而是因爲石油的使用技術使其有價值」,能源趨勢專家鬆井賢一說。

石化業是工業之母,除了煉製成汽油外,也可做成機能布料香水化妝品、輪胎等多項產品,不僅在合成氮肥支撐全球半數農作物的生產,許多高科技產品也與石化業息息相關,如半導體清洗晶圓所需的電子雙氧水溶劑、號稱3C產業之母的印刷電路板離岸風機扇葉及電動車的電池。石化也在化工領域發展佔有一席之地,許多強大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及日本都是化工大國,各自擁有尖端技術。由此看來,就算未來對汽油的需求減少,石化業也能轉換生產其他產品,以滿足經濟社會的需求。

儘管如此,面對全球減碳浪潮,石化業也積極尋求轉型。例如參與歐盟的氫能發展計劃,氫能是歐盟看好可取代化石燃料的乾淨能源,預計在2050年將佔有全球能源需求24%,但現階段透過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電力電解水所產生的潔淨氫氣仍難做到大規模商業化,歐盟已同意在過渡期間採用化石燃料製造但搭配碳捕捉技術的「藍氫」,成本更加低廉,爲石化業者開創商機

此外,隨着中國在今年開始實施限塑令,可分解塑膠預期將迎來大量需求。所謂可分解塑膠是指在足夠溼度氧氣與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下,可被代謝爲水和二氧化碳或甲烷的塑膠,對環境危害較少。目前發展技術尚處於百家爭鳴階段,目前主要有透過玉米、馬鈴薯澱粉分解制成;或由澱粉發酵成乳酸所做的聚乳酸(PLA)製成,原理是在塑膠的長鏈碳原子排列中插入澱粉以幫助分解爲短鏈;或由可分解的石化原料PBAT與PBS聚酯製成等。可分解塑膠最適合用於農業用覆地膜漁業漁具上,覆地膜可提高農地表面溫度、保持土壤溼度肥度、抑制雜草生長,以促進種子發芽和幼苗快速生長,若採可分解塑膠則使用完畢後可直接混入土壤中做爲肥料;廢棄漁具約佔海洋垃圾10%,若採可分解塑膠則能隨之在海中分解。目前塑膠約有40%用於包裝材料,造成的環境問題盼透過減少使用及可分解塑膠解決,石化業正在此領域尋求技術推進。

其他包括工程塑膠、複合材料及特用化學品高值化應用也都是努力方向,各種規格的塑膠憑藉着優異的強度、輕量、低成本、導電性耐磨性不斷取代金屬、木材、陶瓷及玻璃等材料,應用於汽車、飛機、電子及通訊產品上。因此長期來看,石化業面臨的退場危機取決於石化業相關技術開發替代品技術的開發能力上,如同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大臣亞曼尼(Sheikh Yamani)所說:「石器時代不是因爲石頭用完而結束,石油時代也會結束,但同樣不是因爲石油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