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性、死亡、幹細胞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頒給日本山中伸彌與英國古爾登兩位生物細胞學家,表彰他們在幹細胞研究卓越貢獻諾貝爾獎主辦單位的頌辭推崇:「發現成體細胞經重新編程,可成爲誘導式功能幹細胞,具備胚胎幹細胞功能,可分化形成其他型態的細胞,革新人類對細胞和生物如何發展的認識。」

多功能幹細胞取之於普通體細胞,此暫時解消先前多摘自母體孕養胚胎細胞的倫理難題世人期許相關研究拋開宗教道德的疑慮後,可以逐步實現人類的再生醫療夢想

五、六年前,山中伸彌的多功能幹細胞技術初步成功、發表論文引發全世界矚目的時候,就曾有日本媒體開玩笑,譬喻爲「現代科學身外身之術」,指稱其生醫妙招神似齊天大聖,拔一撮毛吹一口氣,立刻化身無數只小猴崽

好像跟孫悟空借法,多功能幹細胞技術推展到達極致,會不會有一日,出現自體複製、生生不息的「克隆人」?

撇開外力傷害不談,人類的細胞天生就被植入死亡基因,註定自我毀滅。腦神經細胞心臟筋肉細胞同爲非再生細胞,經過一定的年紀歲月變遷必得銷壞;其他的再生細胞累計新陳代謝約五十至六十次後,也必得凋零。比方來講,非再生細胞拿的是定期票,再生細胞拿的是回數票生命列車終有拒絕我們搭乘的一天。

詭譎的是,多功能幹細胞果真能夠複製個人個體,就某種意義而言,亦不過「返祖復古」罷了。

按照生物細胞學假設推估,三十五億年前,地球出現蘊含DNA但無細胞核的一組基因單倍染色體原核生物,憑藉無性生殖繁衍,拷貝分子延續連綿,不分親代子代,株株完全相同。因此理論上,原核生物可以避免死亡,永遠存活下去。直到十五億年前,擁有細胞核的二組基因雙倍體真核生物出現,透過父代母代減數分裂交配,產出亂碼組合的嶄新雙倍體子代,卻難免品質良莠不齊,爲順應環境保種,淘汰機制於焉演化誕生。自然死亡,從此形成不可逆轉的生命模式

上述生物細胞學的演繹說法明白告訴我們,並非「生帶來死」,而是「性帶來死」,背反常識認知,讓人飽受驚駭衝擊。難怪性愛與死亡的糾結纏綿,恆爲文學創作迷戀的主題之一,歷久不衰。

多功能幹細胞真能擊敗死亡,製造永生的「克隆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恐怕就要連帶消滅了性愛。揣想思量,這樣子「活着」沒趣乏味。我們的戲劇小說電影,始終在接力拚勁對抗「美麗新世界」,部分的緣由或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