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大力引進日貨與學習--大陸留學生看保釣(中)

錢塘超人

4,中日兩種完全不同的開放模式

那麼,我們的社會氛圍是怎麼搞壞的?

如果說二戰結束後的日本中國領先50年的話,那麼1978年的中國怎麼也不該比1945年的日本差,日本能造大和零戰,我們也能發射衛星造坦克飛機,開放高速增長30年後,我們達到80年代的日本水準了嗎?顯然沒有,這裡,應該從不同的開放模式說起。

日本戰後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都採取了開放,但是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開放模式。

日本經濟的實質是計劃經濟,黨政不分,政企不分,產權不明,專制獨裁的體制。這個核心就是產經聯。產經聯裡的大企業是日本的基幹企業,是日本技術精華,是日本經濟的基礎骨骼。他包括一大幫工業企業,銀行,和學術界,新聞媒體黑道等人物。這是日本經濟的核。日本的經濟核心是索尼豐田嗎?不是,是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財閥。當年的戰爭他們造發動機造潛艇造飛機,現在造機牀造零件造物品。他們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控制着國家的最尖端科技研發,需要的大量資金如果沒有直接印錢來消費。用這種虧錢砸錢的方式,打造國家經濟的骨骼。

產經聯產權不明,計劃經濟,因爲它不面對普通消費者,只對整個民族,規劃整個民族經濟的大廈和發展方向,給其他企業提供基礎原料和先進技術,決定這個民族是一流工業國家,或只是打工的腳色。日本的對外開放,是引進外國技術,本土消化後殺向外國,不會把市場給別人的。

產經聯是經常虧錢的,因爲科技研發沒有市場化之前基本都是純投入,十年磨一劍,可是產經聯卻能夠得到日本國家銀行的不斷扶植,虧錢直接印錢補貼也可以。

工業放出基本零件後,人會想出很多方法去排列組合這些零件,設計出千其百怪的東西來,改善生活和生產。做順了,就可以商品交換,大家的生活會急劇上升。然後,很多中小企業從農村也就誕生了,這些中小企業的競爭,可以迅速提高品質,很快,這些千其百怪的東西就會殺向國際市場,這種千其百怪的東西特別來錢,比大批量的彩電冰箱來錢多了,因爲這種東西批量小,有很多盲點 ,不容易想到。但中國人多,這種專用的怪東西肯定會很多。日本的GDP一大半來自中小企業,一瞬間工業化了。那些中小企業不需要什麼技術,只要有點子就可以了,只要重工業夠牛,提供這些基礎元件。日本的經濟起飛也就是這麼回事。

以上模式,也就是今天中國羨慕不已的約伯斯和SPACEX的模式。想在中國出現約伯斯,先有INTEL TI IBM這樣的公司才行,緣木求魚最終結果就是垃圾化,變成中關村那樣的攢機狂。日本在他工業基礎底子上,對外輸出大量工業品,索尼本田等企業就此誕生。

中國在1978年,已經有自己的飛機輪船大炮生產線,也有了自己的電腦產業,那個時候的三星還在造衣服臺積電更是不知道在哪裡。如果當時能夠像日本那樣,以自己的工業體系爲根本,然後讓民營企業去做,很快就能實現騰飛,很遺憾的是,我們採用了一種非常不同於日本的方式。這個禍根,又是從香港過來的。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改革開放走上歪路,跟香港這個五毒俱全(黃賭毒,投機,不折手段)的地方有很大的關係。79年老人畫了一個圈,把香港的五毒帶到了中國。(不知道是誰造謠說的,深圳河兩岸一邊高樓大廈一邊都是農村,現在深圳這邊是高樓大廈,香港河那邊是農村,美國聖達戈的墨西哥邊境,美國這邊是荒地,墨西哥那邊是高樓大廈,這是客觀經濟規律決定的,不是搞開放的藉口。)香港靠的是內地做轉口,以及給洋人塑膠花和衣服發家的,這些東西本身就跟現代工業和發達國家文明不相關。由於內地大量的偷渡潮,廉價勞力結合外國資本,香港資本家硬是發了大財。這下讓內地的人眼紅了。於是深圳把香港的整個模式帶過來了,深圳變成了另外一個香港,據說除開掛的不是青天白日之外其他都和國民黨一回事,繼續做塑膠花玩具做衣服。於是深圳「奇蹟」了。92年南巡講話,深圳的模式變成了整個中國。這種代工模式,投資小,見效快,很靈活,中國的廉價勞力一拍即合。很快在東莞形成了規模浙江蘇州也是一樣。地方官員的GDP論調,外資又是特別能充GDP的,所以地方政府也使出各種招數搞來這種企業。重工業基幹產業由於投資大,見效慢,甚至根本就是負的,不符合發展規律,逐步被淘汰,大量的企業員工下崗了,中國的工業體系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還要起來需要時日,直到進入21世紀,我們才扭轉了這個趨勢。想想那些年,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知識不值錢,不如下海經商去,這樣的氛圍下,如何讓人安心工作

即使今天,踏踏實實在工作的人,也不如炒房子的,不如做房地產掮客的,一輩子工作的錢不如炒房。試問這樣的社會氛圍,如何讓人踏實做技術?整個中國瀰漫的氛圍就是投機炒作一夜暴富。中國的工業化其實在1978年不比日本的1945年差,東北,四川重慶,河南全國各地都有巨大的工業基礎。這就是中國的產經聯,由於發展模式和思維的辦法,最終沒有成爲日本一飛沖天,反而落入拉美化的陷阱。東北四川重慶的企業,在90年代的下崗潮中,基本是大部分毀滅,工業體系重建需要時日。

中國的國企實力其實絲毫不在日本的產經聯之下,可是我們的國企實行的是一種奇怪的政策,利潤上與民爭利,什麼賺錢就要壟斷。而真正需要大投入的科技創新,國企牽頭去做,就總是那麼的官僚和死板,缺乏一個激情的發展模式。最後國企馬放南山,創新只能讓實力弱小的私企去做。始終覺得,香港那種癟三文化包二奶黃賭毒等垃圾思潮引入中國,投機風潮炒作,是那時中國社會風潮徹底崩盤的一個體現。港劇裡看到的商戰往往是爾虞我詐,無毒不做,日劇裡看到的商戰確實奮力拼搏,不論如何都要成功的一種信念。看日劇非常勵志,總是不斷的激勵自己,四小龍裡比較像日本的是韓國,注重產業發展,不搞金融不搞投機,其他三個都不值得我們學習。

很遺憾的說,我們的對外開放,尤其是80年代,不是對西方發達文明開放,而是對香港這種地方開放,吸收進來的很多東西都不是資本主義的精華。在走向發達國家的道路上,我們的很多認識出現了偏差。

打造基幹產業,就像讀博士,讀博士錢很少甚至是倒貼錢,而如果你在中餐館盤子的錢可能都比博士多。博士就是一個大LOSER,可是你如果確實有小城,博士畢業獲得了技術資本,那麼你很快就會賺很多很多錢,賺錢了你天天玩都可以。如果你刷盤子而荒廢了學業,這就是人生的最大失誤了。那你以後就會刷一輩子的盤子,累死你。中國在1978年前的方向很正確,雖然有各種的困擾和問題,但是讀博士這個根本的方向是不動的。但是就是因爲自己的目光短淺,放棄了自己讀博士而去刷盤子,去給歐美香港做下手工,自己放棄了自己的基幹產業。就想當於博士退學去打工,半途而廢,讓人唏噓不已,如果當時確實能夠堅持下來,今天的中國斷不至於如此困難。

5,日本是一面鏡子

說到底,我覺得還是我們國家的工業文化沒有形成,沒有真正認識到工業化纔是國家的根本。工業化的基本思維:團體協作,科技優先,科學管理,以客觀的生產爲唯一的衡量標準而不是簡單的錢。很多領導人乃至普通人的思維裡,還是一種小農意識。比如搞聯產承包,這就是最典型小農意識,沒有意識到現代化大農業需要的分工協作,科技研發,水利設施,只知道憑藉積極性去爭取高產,本質上和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是一個思維。100年前英勇的義和團打不過洋人的大炮,今天呢?沒有形成工業文化的原因呢,我覺得跟社會統治階層的關係,日本是武士階層,中國是文人階層。武士階層經常打打殺殺,對於武器性能和人的力量的評估很到位,一向重視科學技術和裝備,而且由於時時處於激烈的競爭和打鬥當中,本身人的鬥志就不可比。武士的競爭是有公平規則可循的,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劍術和裝備就可以,不需要更多的複雜人際關係。中國的文人階層不同,長期脫離一線,鬥爭方式基本都是來陰的。思維方式脫離實際,誇誇其談,連造個最簡單的劍把都不行。秦始皇也好,毛澤東也好,最討厭的就是文人。九儒十丐,臭老九,文人脫離實際,文人清流亂放空炮,禍害國家以此爲最。日本也不是沒有文人,但是隻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種補充,日本人崇拜的是版本龍馬,織田信長這樣的人,而不是福澤諭吉夏目漱石。我們愛的是士大夫精神,他們愛的是武士刀。說了這麼多,就一條,日本是一面鏡子,能夠讓我們看到我們自己的不足,學習日本走向發達國家的道路纔是我們的根本,而不是去學香港,學臺灣。我們相對日本有個最大的優勢,就是國內有14億的市場,任何標準,都可以靠國內的市場來滿足他的市場容量。日本產業有著名的一億瓶頸,就是產品超過一億之後就很難再做大了,企業各種問題就會顯現。因爲日本國內就一億來人,打國外市場有很多的麻煩事情要做。我們的TD,我們的AVS,說了是我們的標準,外國巨頭就得認可。打敗日本就是要在產業上打敗日本,整天抵制日貨,焚燒同胞的日貨,會被日本人笑話的。

●作者錢塘超人,大陸留學生。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