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秉霖/印度年輕世代:人口紅利還是災禍?

印度年輕人西化的開放風氣傳統保守的社會氛圍形成衝突對比。(Photo by Kunal Shah/Flickr)

文/吳秉霖

德里南部一間專賣義式料理的餐廳裡,操着一口微微參着一點印地語(Hindi)和坦米爾語(Tamil)腔調美式口音,英文文法單字都無懈可擊的南蒂莎(Nanditha Jagadish),配着俐落大方的笑容,正用節奏明快的連珠語氣分享她的近況

即將入學諾伊達(Noida)某印度排名前十企管碩士課程的南蒂莎,甫從美國旅遊回來。身爲家族中年紀最小的女生,她那些旅居在美國的堂、表兄弟姊妹們皆已結婚。「即使是在美國,印度年輕人也多是以『包辦婚姻』(Arranged Marriage,與父母選擇的對象成婚)的方式成婚,」她吃吃的笑着說:「大家也都過得很開心呀!只有唯一一對自由戀愛成婚的(Love Marriage)開始覺得彼此蠢得像頭牛一樣。」我看着她,不太確定以印度教徒心目中的聖牛來描述婚姻中男女的愚蠢,是否是個好主意。

南蒂莎是印度女性菁英階層的典型代表名校德里大學(Delhi University)畢業、父親在政府機關任職、婆羅門階級出身、家族勢力雄厚。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印度年輕族羣縮影。這是一個在社會、文化宗教價值觀等各方面,激盪着開放(Liberal)與保守(Conservative)的「衝突世代」。

印度社會發展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2016年時,透過調查6,122名18~34歲的年輕人,試圖剖析這個世代對於印度沉痾已久的政治、種族、種姓、宗教、性別、文化等議題的態度。調查結果顯示,印度的年輕世代是個奇怪的羣體──他們揉合了保守的印度舊世代,與西方工業國家的開放思想,只有14% 的人是非常開放與11%的人是非常保守,約有3/4的人介於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模糊地帶。

飲食是年輕世代與上一世代差異最大的項目,有高達58%的年輕世代認爲自己是非素食者,比例與以素食者爲絕大宗的上一世代相比是完全逆轉;婚姻則是另一個極端(或許是因父母在兒女婚姻中擁有極大話語權關係),92%的年輕族羣仍與同一種姓對象成婚,84%的人以「包辦婚姻」方式成婚,67%的人反對婚前同居,53%的人反對婚前約會

女性地位在印度年輕世代中儘管已有改善,仍是弱勢的一方。完全與有些同意「女人結婚後不應繼續工作」的人達41%,認同「女生不應穿着牛仔褲」的人有38%,贊成「妻子應永遠服從丈夫」的人高達51%,有43%的人完全或有些同意「男人是比女人更好的領導者」。

此外,印度的宗教衝突仍是下一世代需要解決的議題。69%的穆斯林認爲「食用牛肉個人選擇、不應被幹涉」,只有31%的印度教徒同意此一看法。不同地方的人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認同「食用牛肉是個人選擇、不應被幹涉」的南印度喀拉拉(Kerala)人高達88%,以保守印度教徒爲主的北印度哈里亞納(Haryana)則有77%的人反對。

▲即便印度年輕人對於父母介紹結婚對象的傳統婚姻不排斥,但對於「婚前關係」卻也非常開放。(Photo by Oliver the traveller/Flickr)

這種開放與保守的衝突,並不令人意外。印度的民主仍相當幼稚,距離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第一次踏入印度東部堅巴蘭(Champaran)的染劑農場,並展開不合作運動至今僅一百年。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在報告中,形容印度年輕人「儘管在外表消費行爲上相當現代化」,但在價值觀上「仍帶有保守與低容忍的色彩」。

即便如此,印度依舊是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目前有一半的人口不到25歲,即使到了2020年,平均年齡也僅29歲。這個十幾億人口國家的年輕世代,註定將會是當代全球經濟體裡,至爲關鍵的一個羣體。而至於他們究竟會成爲「人口紅利」( 一個由充滿朝氣與幹勁、高消費能力的勞動力組成的羣體),還是會成爲「人口災禍」(由一大羣低薪、低技術、低消費力的不滿年輕人所組成的社會包袱),取決於由現在政府與社會掌權的上一世代中老年人,所制定、創造的政策與社會規則。但對保守的上一個世代來說,要了解當下年輕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父母不知道我們有喝酒,也不知道我們有吃肉,更不知道我們有婚前性行爲,」在被問到她的父母有多瞭解她時,南蒂莎大笑着:「買車前都要試車了,你說結婚不用嗎?」我問她爲什麼不試着彌平世代間的鴻溝,她說:「我的父母絕不會了解這些事。爲了避免他們擔心,我寧願他們少了解我一點。」我們坐進透過Uber叫到的鈴木汽車,穿著白色小帽的穆斯林司機,正把震耳欲聾的旁遮普(Panjabi)音樂轉小,「這對我們雙方都好。」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吳秉霖,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許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務求真實的臺灣人。以上爲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