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亥母寺挖獲西夏經文 4萬件泥佛泥塔也出土

西夏亥母寺遺址出土文獻,被認爲對西夏時期研究有重大性影響。(圖/翻攝自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陸中心/綜合報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2年的挖掘,日前在甘肅省武威市西夏亥母寺遺址,發掘出250餘片西夏文獻、4萬餘件藏傳佛教中的一種小型脫模泥塑俗稱「擦擦」、49件珍貴文物等,這不僅對研究西夏語言文字有極大幫助,對於西夏時期的社會歷史、宗教儀軌裝幀印刷等都提供了實物的研究基礎,無疑替研究西夏的學科與中國考古注入一劑強心針

▲甘肅武威市西夏亥母寺發現西夏文殘片。(圖/翻攝中國文物信息網)甘肅武威亥母寺遺址是繼黑水城、西夏陵、拜寺溝方塔山嘴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發現西夏文文獻後,出土數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光是模製泥佛泥塔,現已經發現逾4萬餘件。文史專家指出,亥母寺洞窟遺址曾經「窟中有寺,寺中有窟」。未毀前的亥母洞,供奉着金剛亥母肉身像,洞口修建有佛堂釋尊泥塑像、金剛持和度母像與許多雕像等,牆壁上也繪有神變莊嚴畫等。

▲亥母寺遺蹟全景。(圖/翻攝中國文物信息網)據悉亥母寺遺址是西夏時期的藏傳密教靜修之地,《武威縣誌》記載其爲西夏崇宗李幹順正德4年,西涼府僧俗二界修建,距今近900年時光,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新華鄉纏山村七組西南側的祁連山北麓餘脈,由4個洞窟及窟前建築遺存組成,面積9800平方公尺。

▲5號塔發現的覆鉢式佛塔。(圖/翻攝自中國文物信息網)出土遺物分爲文獻、佛教遺物、生活用品及建築構件4大類,另外還有少量兵器碑刻錢幣等。基本上遺址內的洞窟應該不是屬於同一時期,歷經了元、明、清各代,主體建築則屬於清朝中晚期。國家文物局專家鑑定組鑑定,共有49珍貴文物,像是佛經、西夏的記帳文書、物品清單、壁畫、藏傳佛教的各種唐卡以及石雕像、泥雕像、西夏的雙魚塘畫、絲織品瓷壺等,有些甚至是國內僅見,因此被分別定爲國家一、二、三級文物。▲無量壽佛,是藏傳佛教中的一種小型脫模泥塑技藝。(圖/翻攝自中國文物信息網)此外,這次出土大量擦擦、佛造像、畫像及唐卡等佛教遺物,對研究自西夏開始武威地區的佛教信仰、儀軌等具有重要意義之外,同時也證明武威地區自古便是佛教興盛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