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會後兩岸經濟微妙賽局

(圖/新華社)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在月底召開,會議重點是制定「十四五規畫」和「2035年遠景目標」。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藉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的「新南巡」講話爲五中全會後中國大陸政經發展趨勢提供了更明確的參照,值得臺灣國際社會關注並做好相應部署。

習近平新南巡講話與未來中國大陸經濟戰略可歸納爲兩點:

第一,「擴大內需」:習近平強調「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這是中國大陸因應美中戰略競爭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確定因素下的持久戰思考。

擴大內需做爲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是各國處理全球經濟危機時的常用手段。以中國大陸GDP結構觀之,2000年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投資,2019年時投資仍佔GDP比重約43%,消費佔GDP的比重則僅39%。相較於美國消費佔GDP結構的68.5%、日本消費佔其GDP結構61%、德國消費佔其GDP結構55.2%,中國大陸的內需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可預期大陸將致力把內需消費拉到GDP的50%以上。

再者,擴大內需是促進民間消費力道和維穩的重要解決方案。中國大陸領導人首要內政問題就是化解外貿衰退、失業、消費萎縮的惡性循環。因此爲了落實「六穩、六保」政策的核心工作,也就是「穩定與保障民生就業」,就必須藉擴大內需來調整過度依賴以外貿爲導向的生產行爲。

第二,「堅持改革開放」與「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強調中國經濟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習近平宣佈經濟特區的政策試點任務中,又以「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高水準開放型經濟體制」,最能凸顯國內持續對外開放以及參與國際多邊經貿體系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特徵。

首先,全球化國際分工原則下,中國事實存在國際貿易的需求,而國際經貿也符合「一帶一路」戰略佈局,例如深化中國與非洲和東南亞經貿關係,不僅能掌握原物料的供給安全,也爲國內的產能找到市場。因此中國沒有主動鎖國和脫鉤的理由。

再者,中國堅持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明顯是爲了迴應川普政府雙邊主義。我們也可以預期,如果美國持續退出多邊經貿組織或聯合國相關組織,中國會進一步參與和協助國際組織發展運營,以爭取歐洲先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並且藉由參與和資助國際組織增強中國在國際社羣中的話語權主導性

中國的內外雙循環經濟能否順利落實需要持續檢視,但可確定的是經濟情勢雖然嚴峻,但更傾向轉型陣痛而非崩潰。在美國對中的科技封鎖、關稅戰和新冠肺炎的情勢中,上海證券指數在今年的走勢已經回到2015年左右的水準,甚至在7月時陸股成交量攀上5年來的新高。

據我國經濟部統計,今年1至8月中國貿易表現雖然衰退,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規模890億美元與去年同比僅小跌0.3%。此外,今年中國擴大開放外資參與中國金融市場後,大量美國資本投入中國資產管理市場。對我國而言,今年1至8月臺灣對大陸的出口與去年同比成長12%,進口則成長9.1%,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仍在46%左右的水準。換言之,兩岸的經貿關係仍然綿密

雖然臺灣對大陸出口增加,有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超前購買的因素,但從中國經濟政策與外資佈局和兩岸經貿關係的角度觀之,企業不會與大陸完全地斷鏈脫鉤,而是依照企業屬性呈現出三種分流佈局策略:第一,依賴廉價生產要素的產業必定遷徙。第二,受限於美國科技管制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製造和終端市場,會轉往美國和其他地區。第三,中間技術並且符合中國內需市場需要的產業,則會繼續投資中國大陸市場。

就臺灣國家利益而言,政府可以做的事包括:第一,順勢輔導部分臺商與美國合作發展新南向;第二,接納高新科技產業迴流臺灣;第三,持續照顧中國內需導向的臺資企業。兩岸政治經濟關係是持久和微妙的賽局,既然仍有部分臺商佈局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而且兩岸經貿仍然是臺灣經濟產值的重要組成,那麼維繫兩岸經貿的鑲嵌既符合臺商的實際需求,也是維繫兩岸社會政治交流的重要紐帶,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基礎。(作者爲前海基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