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真相:並非張楊二位將軍主動發起,孫夫人才是主要推手

我們都知道,西安事變是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不忍心繼續同室操戈,痛心蔣介石不抗日,毅然發起兵諫,逼迫蔣介石同意第二次國共合作,一起抗日。

很多人都認爲蔣介石不抗日,其實是不對的。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前夕,蔣介石與汪精衛內鬥,正在下野的階段,由孫科暫時主持南京政府的工作,但孫科軟弱無力,根本無法指揮何應欽、李宗仁等人,國民政府形同散沙,且誤判了日軍的動向,導致日軍進攻得利。

當時負責防衛上海的是粵軍的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陳銘樞擔任十九路軍領袖兼京滬衛戍司令。

蔣介石一貫實施的策略是“攮外必須安內”,這一點不容置疑,在“九一八”的時候,他就示意把兄弟張學良放棄東北退回關內,接着整編東北軍,把剩下的那點東北軍假惺惺地交還給張學良,趕去陝西,讓見多了黑土地的東北軍將士去嚐嚐黃土的味道。

同樣的招數也用在了粵軍身上,由於陳銘樞等人在配合中央軍“剿匪”的問題一再犯錯,被蔣介石調去了淞滬。老蔣的手段就是,威逼利誘其離開本土地盤,然後慢慢收拾。

在老蔣的眼裡,日本並非最大的對手,他的對手是汪精衛、李宗仁以及各路不聽話的軍閥。所以,從1931年到1937年期間,老蔣的重點就是維護他的權勢,保存實力排除對手。

他並非不抗日,只是不積極而已。

那麼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老蔣沒有抗日嗎?

根據史料,1月29日,蔣介石應各方要求復出,他當天就制定了對日應對原則,即“一面預備交涉,一面積極抵抗”,並且規定:“交涉必須定一最後防線與最大限度,此限度至少要不妨礙行政與領土完整,即不損害九國公約之精神與不喪失國權也。如果超此限度,退讓至不能忍受之防線時,即與之決戰,雖至戰敗而亡,亦所不惜。必具此決心與精神,而後方可言交涉也。”同時蔣介石在軍事上作出“十九路軍全力守上海,前警衛軍(即87、88師)全力守南京”的軍事部署。蔣介石於當日(29日)的日記中寫下:“倭寇必欲再侵略我東南乎?我亦唯有與之決一死戰而已!”蔣在日記中亦做出遷都洛陽的決定,以避免城下之盟:“決心遷移政府,與倭長期作戰” 。

同一天,老蔣致電駐武漢的湖北省主席何成濬、第4師師長何庭瑤:“昨夜倭寇向我上海閘北十九路軍防線襲擊,至此刻尚在對戰中。我軍決以死戰,其在漢潯海軍必有軍事行動,務望嚴密戒備自衛,萬勿爲其所屈。第四師應集中武漢嚴防,切勿分散。以後軍費困難,惟有地方自籌也。”另有內容相同的電文致江西省主席熊式輝。(見《熊式輝檔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藏。)

同樣是這一天,老蔣以國民政府軍委會的名義,命令駐蚌埠的第47師(師長上官雲相)調駐南京浦口,防範日軍進攻南京。(見《何應欽、朱培德致蔣光鼐、蔡廷鍇、戴戟電》,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1月30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電》:……我十九路軍將士既起而爲忠勇之自衛,我全軍革命將士處此國亡種滅、患迫燃眉之時……抱寧爲玉碎不爲瓦全之決心,以與此破壞和平、蔑視信義之暴日相周旋……

他本人也表示“願與諸將士誓同生死,盡我天職” 。不管他唱得有多好聽,最起碼他當時把全國人民的抗日情懷調動起來了,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堅決抗日。

同一天,國民政府發佈《遷都洛陽宣言》,部分機關開始遷移,只留下軍委會和外交部在南京。

第一次淞滬大戰歷時一個多月,最終在西方國家的干預下,簽訂協議停火。老蔣的工作重點回到江西,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於迫使紅軍長征。

一些中西方學者在研究國共在江西戰場的角逐,認爲老蔣最後的鐵桶計劃,其實是放了水。目的就是讓中央軍追着紅軍,一路追一路消除湖南、貴州、四川等地軍閥的勢力。也正因爲那些軍閥看出了老蔣的套路,所以作戰不積極,紅軍得以爬雪山過草地,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去了陝北,終於站穩腳跟。

即便如此,老蔣也同樣把手伸到了那幾個省,通過封官許願的形式,把那幾個省的軍閥,正式納入國軍的陣營(原先是沒有直接指揮權的,通過分化拉攏總算得到了)。

1935年的老蔣,通過十年的努力,終於走上了權力的巔峰。既然紅軍去了陝北,那就下令小兄弟張學良趕緊的,反正不是他的嫡系,損失多少都無所謂。

而在國軍這邊,他除了對中央軍進行擴軍,加大軍備器械聘請德國教官訓練之外,還大肆培植黃埔軍校嫡系,又培植出了戴笠來應對陳氏兄弟的特務勢力。

他所做的,就是鞏固自己的權力。

在國民黨內部,以孫夫人、何香凝爲首的一幫人,認爲蔣介石違背了孫先生的遺願,一直與老蔣作對,不但營救被抓捕的共產黨人,還不惜出錢資助,更是直接出面營救共產國際派來的特使“牛蘭夫婦”,幾次逼得老蔣動了殺心,但宋三小姐的一句話“你敢動我阿姐,我跟你沒完”,令老蔣有所忌憚。畢竟老蔣能有今天,全靠宋孔兩家的財力支撐着。

1935年前後,中共就提出了聯合抗日的主張,但是老蔣聽不進去,還派兵堵截了北上抗日的紅十軍團,殘殺了愛國將領方誌敏等人。此舉引起孫夫人和民主人士的極度不滿,導致國民黨內部聯合抗日的呼聲漸強。

1935年的秋天,老蔣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老蔣任總司令,張學良任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爲了監督張學良,老蔣還讓自己的親信——侍從室主任晏道剛擔任參謀長。

按照老蔣的計劃,讓小張和紅軍打得兩敗俱傷,他就可以逐一收拾了。

老蔣有老蔣的主意,小張也不是傻子,他在西北吹了幾年的風沙,非常懷念黑土地。他一直關注東北的局勢,也清楚抗聯在東北的抗戰。他想得到蘇聯的支援,重新殺回東北,但他清楚從他爹開始,與蘇聯的關係就不好,蘇聯人信不過他,所以他只能把主意打在陝北的紅軍身上。從1935年秋天開始,他就秘密通過六十七軍的軍長王以哲,與陝北那邊進行會談:俺被老蔣忽悠了,咱不打了,俺想回東北,你讓蘇聯老大哥也支持一下俺。

中共也把這個意思轉告了蘇聯那邊,但蘇聯沒有表態。就在小張有些迷茫的時候,從上海來了一個牧師。

那就是紅色牧師董健吾,西安事變的成功,董健吾功不可沒。

董健吾是誰?

他是個牧師,曾經與宋子文是同學,兩人的私交不錯,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加中央特科,1930年奉命開辦“大同幼稚園”,收養一些領導人的子女和烈士遺孤,其中包括毛岸英兄弟仨。

宋慶齡信奉基督教,經常去董健吾的教堂裡做祈禱,兩人的關係很好,但是宋慶齡並不知道他的真正身份。董健吾不僅僅與宋家姐弟關係好,連老太太倪桂珍那邊,都能說得上話。

就在小張與陝北積極聯繫的時候,老蔣也在打主意,畢竟國民黨內部的抗日呼聲不容小覷,否則不得人心,於是老蔣暗示老婆舅宋子文:你姐與那邊的人關係不錯,看看能不能秘密聯繫一下,讓他們去打日本好了!

老蔣下的這一步棋很妙,如果孫夫人直接與陝北聯繫,他就可以大做文章了,但孫夫人有大智慧,派了一個牧師攜帶宋子文寫的親筆信去西安。

這時候的董健吾有幾重身份,第一、他是牧師,代表了西方國家的勢力;第二、他與宋氏家族的關係,誰不敢給面子?第三、不是代表孫夫人一個人,信是宋子文寫的,是宋子文的特使。

董健吾化名周繼吾,還帶了一張“護身符”,上有國民黨南京政府財政部部長孔祥熙親筆簽寫的‘財政部西北經濟特派員周繼吾’的字樣。就是這張護身符,使他一路暢通無阻。

董健吾見到張學良之後,直接說明了來意,張學良是想瞌睡就來了枕頭,當即用私人飛機把董健吾送去了陝北。自從1927年“四一二”政變之後,董健吾成了溝通國共雙方的第一個聯絡人。

孫夫人的意思,是國共不要再打了,應該團結起來抵禦外辱,她也沒有想到,就是她的這個舉措,推動了歷史的進程。

陝北這邊也領悟到了孫夫人的意思,積極展開各項工作。彼此之間有一個共同的對手,那就是:老蔣。

在蘇聯方面,1936年3月,蘇聯支持了外蒙的獨立,簽訂了軍事互助的協議,給了小張一個希望。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考慮,是不是蘇聯也能夠支持小張在東北也“獨立”一下呢?

不得不說,經過董健吾與陝北商議之後,接下來小張與陝北的幾次會談,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不但避過了戴笠安插在西安的特務,連晏道剛這位“督戰大員”也沒有發現任何異端。

董健吾回到上海覆命,不久,又護送了斯諾和馬海德去延安,把陝北那邊的呼聲,向全世界宣告,取得了國內外的支持,1937年之後,大批愛國青年也相繼奔赴延安,改名藍蘋的李雲鶴,也是那時候去延安的。

1936年6月,蔣介石終於得到準確消息,說小張頻頻與陝北那邊見面,有改旗易幟的可能,他急了,適逢兩廣事件平息,老蔣計劃把小張調走,派兩廣的軍隊繼續進剿。雖然在小張的側翼和後方安插了蔣鼎文、陳誠和朱紹良三路人馬,可那是作爲督戰用的。一旦小張改旗易幟,損失的不是那一點軍隊,而是他的威望。

而晏道剛這邊也是風箱裡的老鼠,一面勸小張接受老蔣的指令,一面也勸老蔣對小張不可太過相逼,生怕出亂子。這個滅火隊長每天都很忙,卻又每天都很清閒。他是個明白人,一些事情不願過多捲入,對自己不好。

熬到10月份,老蔣飛到西安督戰,小張拿出李宗仁等人通電抗日的證據,還有一些民主人士在報紙上的呼籲,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請求,老蔣不答應,兩人大吵一架。

小張爲什麼有底氣抗拒老蔣?第一、東北的丟失,他替老蔣背鍋,心裡怨恨;第二、董健吾帶來了宋家的意思,也就是一部分國民黨人意思;第三、中共已經派人進了西北軍進行思想教育,他得到蘇聯幫助的可行性進一步提高,殺回東北指日可待。

老蔣這一次督戰不利,回到洛陽召集了蔣鼎文、衛立煌、陳誠和朱紹良等人開會,重新制定了作戰計劃,命蔣鼎文爲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爲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他要用中央軍替代西北軍。但考慮到西北當前的局勢,他在晏道剛的請求下,邀請張學良去洛陽商議戰事。

楊虎城送小張去機場,提出把老蔣忽悠到西安來,萬事好商量。其實主意是不是楊虎城出的,這裡不做解釋,大家自己去想。

張學良飛到洛陽開會,在會上與老蔣再一次發生爭執。其實這個時候,老蔣完全可以扣押小張,然後命令西北軍撤離戰線,可能考慮到一旦小張被扣押,會導致西北軍譁變,老蔣選擇了隱忍,只公佈了臨陣換將的名單,還計劃讓西北軍去江蘇和山東一帶。

小張講述他的痛苦,說指揮不了手下,想讓大哥去訓話,他凡事聽大哥的。

老蔣自恃有蔣鼎文和衛立煌等人的兵馬在旁邊,小張不敢對他怎麼樣,於是去了西安,就這樣,老蔣千算萬算,把自己算計進去了。

老蔣差點命喪西安,還是小張講義氣,派人保護他的安全,只要老蔣答應聯合抗日,就無條件釋放。最後老蔣不得已只能答應“聯合抗戰”,小張不顧老周的勸告,護送老蔣回家,從此當了一個閒人。

關於這一段歷史,在一些資料上這樣寫的:在張學良見到董健吾之後,不敢相信他的使命,還非常謹慎地用密電向南京方面詢問此事。結果,南京方面證實這位牧師確是政府派出的特使,負有前往中共中央進行聯繫的使命。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真是老蔣派去的,爲什麼要偷偷摸摸地過去?既然老蔣有心聯合兩黨抗日,大可公然派人談判,又爲何一再逼小張進剿呢?這不是很矛盾嗎?

如果說老蔣不抗日,看看第二次淞滬會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常德會戰、出兵緬甸……老蔣其實並非不抗日,只是他分不清形勢,一味專注於保存實力排除異己,缺乏大格局,沒有那麼積極以民族大業爲重。

也正因爲如此,他手下的將領和他一樣,一個個保存自己的實力,在聯合作戰的過程中不積極配合,眼睜睜看着別人倒黴,以至於在解放戰爭中被各個擊破。以孟良崮戰役爲例,如果國軍整編第11師、整編第65師、整編第25師、整編第83師、整編第48師,相互配合,李天霞的麾下再賣力一點,張靈甫的“中心開花”戰略是能夠完成的。

如果孫夫人沒有派董健吾去西安,使小張直接與陝北的高層直接見面,就不會有“雙十二事變”。小張如果進剿不力,會被老蔣收拾,一旦讓蔣鼎文和衛立煌他們率領中央軍替代西北軍,後果可想而知。

然而,歷史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