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航業鉅子氣切後五個月奇蹟拔管 恢復說話進食

81歲李先生在氣切5個月後成功拔管,開心的與執行拔管的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合影。(林新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表示,「氣切手術」是在頸部氣管處切一個洞,然後放入一個「J型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以取代插管,也就是所謂的氣管內管。(林新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表示,「氣切手術」是在頸部氣管處切一個洞,然後放入一個「J型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以取代插管,也就是所謂的氣管內管。(林新醫院提供/馮惠宜臺中傳真)

誰說氣切後一輩子就必須仰賴氣切管呼吸!臺中烏日林新醫院日前成功爲一名81歲李先生在氣切5個月後成功拔管,曾叱吒航海業的李先生開心表示,拔管後恢復正常進食、說話,最想要環遊世界。烏日林新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表示,只要病患造成呼吸衰竭的病因消失,經胸腔科醫師仔細評估仍有可能成功拔管。

李先生17年前曾因胃部穿孔出血進行次全胃切除手術合併小腸沾黏,健康與事業開始急轉直下,5個月前,因嚴重小腸出血造成低血容性休克,面臨呼吸衰竭,緊急插上氣管內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三週後在醫師建議下改爲氣切取代氣管內管。

李先生回憶起裝上氣切管的這5個月,雖然病情逐漸好轉,但氣切管讓他不能與他人正常說話,每2~3小時還要定期抽痰一次,吃東西也無法由口進食,只能靠一根鼻胃管進行灌食,相當不便。

許人文解釋,一般人對氣切有迷思,其實氣切手術是在頸部氣管處,從皮膚切一個洞,然後放入一個「J型通氣管」,建立氣管與外界的通道,其目的是爲了取代氣管內管插管,它可以讓病人藉由較短的通道呼吸,大量減少呼吸道的阻力,有助病人儘快脫離呼吸器,也可降低長期經由口腔內插管對口腔、喉嚨的損傷。

若要評估能否成功拔除氣切管,第一步要先檢視先前造成呼吸衰竭的病因是否已經消失,加上病人的各種檢查與生理指數是否達標,這都需要仰賴有經驗的胸腔科醫師來執行。

許人文呼籲,曾接受過氣切的病患千萬不要氣餒,經過身體調養與專家評估,告別氣切機率大,氣切傷口不用縫合,5~7天會自行癒合,可以正常說話、進食,成功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