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應用市場還有沒有芯片初創公司的機會? | 一週產業評論

龍年春節假期這幾天的行業新聞,幾乎被人工智能相關的話題給包圓了。

先是OpenAI首席執行官奧特曼(Sam Altman)喊出7萬億美元芯片換道計劃,準備以當前全球半導體年銷售額的14倍或全球GDP 10%的鉅額資金重塑半導體產業;繼而軟銀集團孫正義宣佈擬投資1000億美元,要做英偉達的平替;而英偉達的市值更是水漲船高,連超谷歌母公司與亞馬遜,已經成爲全球第三大上市公司,僅次於微軟和蘋果公司。

隨着OpenAI推出視頻生成大模型Sora,人工智能領域似乎又迎來一次“iPhone時刻”。無論是用文字生成長視頻,還是通過自然語言描述即可得到真實物理世界仿真結果的“世界模擬器”,視頻大模型在應用上都有不可限量的想象空間,必將進一步引發GPU搶購潮。

由於視頻內容對存儲與傳輸帶寬的要求比文字高若干數量級,因而等到相關應用大面積展開之後,視頻製作門檻的下降將給存儲與通信相關芯片市場帶來源源不斷的需求,這麼看起來,7萬億似乎也不是那麼離譜。

人工智能公司拼迭代速度,就會更傾向於選擇技術與生態成熟的AI芯片來搭建硬件基礎設施,所以今年這新一波人工智能帶來的紅利,仍可能只有英偉達、博通、臺積電等少數龍頭公司能吃到,連英特爾與AMD這樣的公司都只有眼紅的份,國內相關概念半導體公司就只蹭熱點炒作的價值,很難在這一波行情中真正獲利。

本土公司的機會,主要在端側市場。例如AI PC與AI手機,終端設備廠商都有極大的熱情藉助AI概念創造銷售機會,改變市場格局,魅族宣佈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全部投入AI就是一個很好例證,這就給芯片公司帶來新機會:如何用“小”算力芯片給終端帶來新AI特性。

與火爆的大模型相比,端側智能看起來有點像“下沉市場”。當然,現在的主要端側市場並不“下沉”,無論是手機,還是PC,市場已經相當集中,沒有小廠商的生存空間,而主要芯片的國產化率還相當低,能在這類市場立足的本土芯片公司,例如展銳、海光和飛騰等,都已經算是相當主流。

白牌小家電、電動玩具等屬於真正的下沉市場,也有人稱之爲“垃圾市場”,這類產品主要靠價格便宜取勝,對質量要求不高,產品壽命短,幾乎無維修需求,但即便這類產品,很多芯片供應也尚未實現高比例國產化替代。有業內人士解釋,這類市場裡的生產廠家技術實力較爲一般,多采用過時的設計,沒有芯片原廠指導他們更換設計,因而也就一直沿用國外芯片的設計方案,所以很多應用的國產替代比例其實並不高。這倒不是因爲技術門檻高,而是觸及這些客戶的成本比較高,與互聯網公司類似,多數芯片公司都處於上海、深圳與北京等一線城市,即便有銷售和代理商,也以關注大客戶爲主,很難分出精力來服務好這些下沉市場的小客戶。

不過,對於部分本土芯片公司來說,關注下沉應用市場機會,也許是比擠熱門賽道更合適的方向。當然,下沉市場並不好做,與強調技術領先的主流市場相比,下沉市場對成本更爲敏感,客戶忠誠度更低,幾分錢的差異就可能會讓客戶更換供應商,而價格低、毛利率低的市場,對芯片公司的運營要求就極高,一般初創公司還真不一定能做得來,反倒是具備盈利能力的上了規模的芯片企業,纔有餘力應對下沉市場需求。

過去十年,中國南北經濟差距拉大,這是風險,同時也是大機遇,出海是電子製造業的一種選擇,向廣袤的內地市場尋找機會也是另一種可行的選擇。雖然半導體產品總體上仍是全球競爭的格局,但在筆者看來,下沉市場蘊藏着大機會,就如同互聯網應用已經在下沉市場找到新增長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