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生產基地 寧選歐美 而非東南亞

中國做爲世界最大的工廠,近年一波三折,從中美貿易戰開打到去年新冠疫情突發,不少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差點斷鏈困境,讓全球開始重視供應鏈過度集中的問題。對臺商來說,西進、南向、回臺是首選的幾個方案,但對張利榮來說,他選擇的是中國、美國歐洲

就像早期類比訊號轉爲數位訊號,面對介面的改變,廠商做出轉接頭來讓消費者度過轉換期油電混合車也是同樣的狀況,全球環保意識崛起,認知汽車動力結構必須轉換,但各國看法不一,有電動、油電混合、甚至想發展氫氣,直到Tesla證明電動車可以擁有很好的速度效率續航,各家車廠才加緊腳步跟進。

回到生產板塊這件事情上,東南亞某種程度也是業者爲了因應貿易戰、關稅等問題,就近尋找的解決方案探究東南亞各國的生產條件,長遠發展還是得再觀察,光是幾個國家人口加起來都未必能超過中國一個省份,中國這世界工廠的地位,從先天條件上就難以撼動。

印尼小島組成,運輸成本高;印度市場大、內銷優勢外銷倒不一定,再加上外部因素考量,未必對製造有利;越南柬埔寨勞動力的人口有限;緬甸政治局勢不穩定;唯有泰國還談得上適合投資,然而近年也趨於飽和,條件雷同、不如回臺投資。

至於回臺設廠,五缺問題一直都在,土地問題一時半刻不好解,後續還有水、電、工、人才等挑戰。張利榮坦言,鴻碩持續有在找地,回臺投資的規劃也一直都在,尤其電動車生意逐漸到手後,客戶也提出疑問,未來產能需求增加時,鴻碩的下一步棋在哪?

張利榮思考,由於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需要的腹地很大,回臺設廠的成本估算下來,沒有個20~30億恐怕不好運轉反觀轉至美國佈局未必不划算,由於土地、水電取得相對便宜,產線可以儘可能自動化,蓋一個廠房連同土地,初估2億就可以完成。

經過分析,最終他的答案是歐洲或美國,主要的考量點還是在未來願景以及產品佈局,終端客戶在哪,供應鏈一定跟進,像鴻碩明確劍指電動車,而目前主要車系集中地且擁有廣闊市場的國家,不是歐美就是大陸。鴻碩繼下半年湖北天門及越南都有新產能加入貢獻,也規劃配合終端客戶發展,下一站將前往美國或歐洲就近設立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