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博世誕生? 華爲長安合作能帶來啥?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2月5日報道 最近車圈最熱的不是比亞迪、特斯拉,而是長安,剛剛和蔚來達成了換電領域的合作,這就又和華爲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難倒又一個博世就此要誕生了?

■ 華爲在汽車圈,目前到底哪幾種玩法?

華爲參與汽車行業的模式,目前已有的包括三種,按照華爲對於車型研發參與程度的從淺到深,分別是零部件供應模式,解決方案模式(Hi模式)和智選車模式:

零部件模式相對簡單,也就是華爲提供關係到智能化和電動化的部分零部件,也包括軟件和子系統,目前主要是涉及到通信、智駕、電池熱管理等方面——比如幾何G6就配備了基於HarmonyOS開發的幾何超電智能座艙,在人車互聯、車機互聯方面,表現更爲流暢。

Hi模式(Huawei Inside)也就是全部使用華爲的智能座艙和智駕系統,也包括HUAWEI DriveONE智能電驅平臺。目前合作伙伴就是長安,也即阿維塔品牌,已經推出了阿維塔11、阿維塔12等新車型。

而進入到最深層次的智選車領域,華爲全程參與車型的研發和推廣,換句話說,他們纔會出現在華爲的發佈會上。在這些華爲深度參與打造的車型上,HUAWEI SOUND 2.0等更爲系統化的技術也會配備。由於華爲並不涉及車輛製造環節,所以華爲堅持“不造車”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在這種合作方式下,已經有問界、智屆等多個品牌面世,未來也有望有更多品牌加入。

而到了新公司,預計將和上面三種模式並行,尤其是與智選車模式並不衝突。

■ 新公司啥架構?

從公開信息看,新公司將由華爲組建,長安出資(不超過40%)。主要業務,則是涵蓋了汽車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字平臺、智能車雲、AR-HUD與智能車燈等方面。

相應的,華爲和長安會全面投入新公司,其中華爲“原則上不從事與目標公司業務範圍相競爭的業務”,這也似乎意味着華爲汽車業務(車BU)部分乃至整體的剝離。

當然,新公司的技術產品並非華爲和長安獨享,按照官方口徑,未來將面對其他投資者逐步開放股權——直白的說,歡迎各位老鐵合作入股,畢竟在汽車領域,華爲的合作伙伴已經不少了——而且我們獲悉,賽力斯就已收到關於共同投資目標公司,共同參與打造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的邀請。對於問界和智界兩個華爲百分之百深度參與的品牌,新公司想必在技術和產品投放上,也一樣不少。

那麼問題來了,股權什麼的離普通消費者還是有點遠,新公司會給消費者也就是未來的用戶帶來哪些產品層面的東西呢?

■ 自動駕駛滲透深度提升

L2普及已經在路上了

新公司業務的第一項就是智能駕駛,大家現在看到的都是華爲的各種智駕解決方案,實際上早在2016年,長安的“無人駕駛”測試車就完成了從重慶到北京的長途測試。可以說,長安的自動駕駛技術還是有自己的沉澱。

而從量產車型的實際體驗看,長安和華爲的駕駛輔助能力都非常不俗,從技術融合的角度看,會給用戶帶來兩方面的好處——首先是更低的成本,無論是硬件還是智能駕駛/智能汽車數字平臺,長安汽車加上未來的其他合作品牌,將具備更大的基礎裝車量,這都有助於降低單車的應用成本(何況後面還會作爲獨立供應商出現),L2/L2+駕駛輔助功能的普及會加速。

其次,越來越接近“自動駕駛”的高階駕駛輔助功能也在華爲等主打的“無圖”模式下,在阿維塔等各個品牌鋪開。而新公司的出現,將會促進在包括長安汽車在內多個品牌的無圖NCA進一步推開,在新加入的大量實際用戶數據練習之下,高階駕駛也會越來越成熟,向着老司機的高度進發。

當然,高級智能駕駛輔助的硬件也會進一步降低,尤其是激光雷達這樣的“價格瓶頸”,隨着技術、工藝進步和普及率的提升,中國品牌在“白菜化”方面的功力一旦發威,智駕成爲汽車標配的場景並非遙不可及。

■ 智能座艙啥水平?

以後到底是“小藝”還是“小安”

中國品牌在智能座艙領域毫無疑問也走在了前列,就連豪華品牌如今也開始引入中國化的智能座艙技術。長安此前的車機體驗也給我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至於華爲的鴻蒙生態和智能座艙,要說是目前的業界標杆也不爲過。在技術高度融合之後,新公司的智能座艙產品的表現,確實是非常值得期待。唯一不確定的事情,無論是界面採用怎樣的設計(定製還是原生鴻蒙),喚醒詞是“小安”還是“小藝”而已。

■ 智能車雲加分

新能源更需要雲技術加持

新公司的業務範圍也包括了智能車雲領域,這方面對於如今的智能電動車也非常重要。就上面提到的智駕來說,雲端訓練已經是算法模型完善的重要手段,雲直接關係到了智駕“學習”的好壞。

同樣,在新能源方面,雲端的電池管理和監測,也越發重要,直接關係到了電池的安全性,在這方面,華爲也有相當的技術積累(本身華爲在汽車領域就是從電動車開始的,在三電領域自然有自己的一套)。

前不久長安剛剛和蔚來達成了換電技術方面的合作協議,而此前長安也有換電相關的開發。換電也同樣需要雲技術的支持,以實現換電的高效管理和電池安全監測,從這個角度來看,華爲的雲技術還是非常合適的。

■ 其他智能技術

下一個玩燈的是長安?

新公司在備忘錄中明確提到的項目之一,還有智能大燈,可見對於這方面還是準備下大力氣的。順帶提一句,上一個自己大張旗鼓搞燈光的中國汽車品牌,也正是目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領頭羊比亞迪。何況,長安和華爲的工業設計都是在線的,所以無論是技術還是造型角度,長安成爲下一個玩燈的,也毫不意外。

結語:

如今華爲走出的每一步,要說萬衆矚目也不爲過。在汽車領域之前的作爲,也是有目共睹,長安與之合作,只要不出意外,肯定是1+1>2的結果,對於中國汽車行業和消費者都是件好事。

當然,如果按照備忘錄所說,本次簽署的還只是意向性約定,具體業務推進還是需要一個過程。而且就汽車產品的開發流程來說,最後落地到商品車投放市場,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好飯不怕晚,就怕市場卷,希望新公司的產品能來得快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