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陳怡如:化陸資爲成長養分

文/陳怡

近日,臺灣經濟上有許多大事,跟資本市場有關的就是從代操政府基金經理人自肥引發的一連串效應;再者,就是陸資來臺入股臺灣企業引起的產業重整風波

但有一件大事卻被忽略了,那就是東協國家啓動十六國FTA(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美國總統歐巴馬也來到亞洲訪問並推銷TPP(泛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等國際大事,臺灣卻獨獨被排除在外,在臺灣討論的聲音不大。而璨圓以低於淨值二成售出一九·九%股權廈門三安光電,卻引起軒然大波。

巧妙利用陸資提高國際地位

臺灣的經濟發展中國大陸密不可分,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兩岸的交流也比政策的開放還要頻繁。尤其,臺灣希望打造成亞太營運中心,就要吸引大量的外資來臺投資,陸資也是外資的一環,臺灣更應該好好的利用陸資纔是。

如果說陸資只是想用錢來砸臺灣,早在二○○九年六月開放陸資來臺開始,陸資就可以大批來臺了。但是至今三年的時間,陸資才進來了三億多美元,主因是臺灣開放的和陸資想要的不同,由此也可見得陸資不是純粹的想要買臺灣,「投資效益」還是最重要的考量

也因此,直到今年第三波的開放,累計製造業開放二○四項、開放幅度九七%;服務業開放一六一項、開放幅度五一%;公共建設開放四三項,開放幅度五一%,再加上兩岸投保協議簽定,纔開始促成一些比較大型的投資項目成型

出海多年陸資不再是冤大頭

再從中國企業出海投資的軌跡來看,初期中國以國家戰略爲主,主要都是配合中國的國家需要,鎖定對象是外國的金融、礦產、能源等行業;但這些都是具備主權概念的行業,中國即使出大錢也買不到好東西。像中投公司花三○億美元投資黑石投資近一○%無投票權股權,五年來仍虧損五成,給了中國一個很大的教訓,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也才變得務實。

中國企業最成功的海外收購案,應該就屬聯想收購IBM的電腦部門了,而這起收購案的成功,是來自於中國十三億人口的商機,聯想藉收購壯大了規模,也才能在中國市場擊退國際品牌

至此,中國的海外投資也轉向收購品牌、與中國消費市場有關係的標的,收購案一定是要有利於企業自身的發展,像是吉利汽車收購VOLVO就是近期才發生的鮮明例子

復星集團入股未上市的維格餅家爲例,復星集團總市值高達二七三億港元(約合新臺幣一○二五億元),維格增資後股本只有二·二五億元,若以復星集團每股八○元入股的價格計算,維格總市值不過一八億元新臺幣,兩者規模相差懸殊,復星集團花三·六億元入股維格二○%股權,對復星集團而言實在是小到不行的投資案,但是復星集團爲此在臺灣開記者會,更同步發新聞稿給中國、香港媒體,顯然是重視這項投資案。

兩岸合作效益雙方各得其利

爲什麼呢?復星集團投資維格,看上的不是臺灣的鳳梨酥市場,而是維格能夠將糕餅自動化、大規模生產,以及爲產品說故事的能力。復星集團入股維格,最希望的是維格將這一套經營模式帶到中國市場發展,壯大復星集團旗下的零售、服務事業。

維格能夠吸引中國最大民營企業的投資,是其具備糕餅業非常難得的能力—自動化,以及中國服務業最欠缺的才能—創造力。而維格獲得實力雄厚的大股東幫助,攻佔大陸市場可說是如虎添翼。走出臺灣之後,維格未來的營收與獲利成長,實在是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臺灣的文化創意始終引領着大中華地區,維格引進復星也都獲得市場上的認同。而璨圓引進三安光電,情況似乎就複雜多了。

持平而論,三安光電入股璨圓的目的,也是放眼再擴大市場規模,而璨圓則是獲得其最需要的資金挹注,在商言商,這是對雙方都有幫助的一項入股案。而最敏感的地方在於,中國和臺灣雙方在全球LED產業屬於競爭關係,中國大陸又是LED殺價競爭的始作俑者,LED會有今天的「慘」況,中國大陸算是元兇之一。

璨圓引進中國大陸最大的磊晶廠,無疑是幫着敵人來打自己人,難怪會讓自家人跳腳。可是,璨圓和三安光電各取所需,除非臺灣現在有人願意跳出來攔截,幫助璨圓度過艱困,否則以民族情感來撻伐璨圓,實在是說不過去。

延續着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想法,如果璨圓不具備投資效益,三安光電也不會有興趣,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表示臺灣的LED業仍具備投資價值;但是從這宗入股案,若可以激發臺灣LED業的向前發展,努力不讓中國企業追趕上來,也算是不失其意義了。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701期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的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