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做未來蔬果價格會更貴!農委會爭取韌性農業經費成長2倍

農委會後續將在「韌性農業計劃成果暨資訊交流平臺」發表各項產業的系列主題。(林良齊攝)

據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AR 6)指出,升溫1.5度C難以避免,最劣情境甚至會升溫3.4度C,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成了農業最大挑戰,臺灣恐將面臨氣溫上升、水資源減少、災變天候增加等情境;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表示,如果跟民衆提淨零排放的重要性沒有什麼人會感受到,但如果向民衆提到如果氣候變遷,會影響所有農產品的價格,農委會目前科技計劃經費爲4億元,今年會再跟科技會報辦公室爭取,針對氣候變遷、淨零排放所需經費再增4億元。

依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計劃推估,未來的夏季會從現在的每年約130天成長爲155至210天,冬季約70天減少爲0至50天:最劣情境下,21世紀中、末,影響颱風個數將分別減少15%、55%,強臺比率將增加100%、50%。

農委會農試所所長林學詩表示,本世紀上升1.5度C避免不了,農業可用水資源恐怕短少10%、增加災變天候,因此篩選出耐低溫、耐高溫、抗逆境等品種十分重要,目前農試所初步篩選4品種,將提供給育苗人員,預計最快5年後就能推出相關品種。

農試所稻作研究室副研究員李長沛說,依菲律賓研究,夜間溫度每上升1度C,水稻就會減少10%的產量,因而如何建構出育種、田間管理策略將是農作物面臨調適的重點。

陳吉仲說,如果未做好調適工作,昂貴的蔬菜價格恐怕會變成常態,而且市場價格將如同中國大陸、日本一樣波動十分大,而氣候變遷的根本爲溫室氣體排放,農委會因而在科技會報辦公室再爭取4億元經費投入淨零碳排、韌性農業的研發。

農委會後續將在「韌性農業計劃成果暨資訊交流平臺」發表各項產業的系列主題,包括建置糧食安全及風險指標、農業生產逆境與有害生物發生之調適等,希望降低農業災損、穩定農產品供給及品質,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