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日、韓等國捕獲量 北太平洋黑鮪數量逐年增加了 

太平洋北方黑鮪魚預計2034年恢復到1950年前的20%漁獲量。(圖/記者陳昆福翻攝)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第19屆「北太平洋鮪類及類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今(11日)在臺北召開,超過近50位專家15日前將共同評估北太平洋長鰭鮪、黑鮪、旗魚類鯊魚高度洄游魚種漁業資源狀況。其中黑鮪數量部分,前幾年逐漸下滑,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張水楷表示,主要是受資源量下降導致,預計2034年恢復到1950年前的20%漁獲量。

張水楷指出,漁獲量下滑代表資源量在下降,以1950年前還沒有人在抓黑鮪時期來看,截至2016年全球黑鮪僅剩下3.3% ,國內因此受影響,纔會有漁民抱怨愈來愈抓不到。

▲張水楷(第一排左五)說,今年臺灣捕的黑鮪量已超過去年100噸,達480噸以上。(圖/漁業署提供)

張水楷說明,造成漁資源變不好重要原因日本韓國墨西哥抓了很多小魚(30公斤以下)。後來祭出管理措施讓這些國家捕抓漁獲量不能超過2002-2004年的平均值,約1千多噸。此措施經ISC送WCPFC(中西太平洋漁業管理組織)的北方委員會(NC)討論,NC在2014年說服當初堅持反對的韓國,大家同意這項措施,最後送WCPFC大會,在2014年通過,2015年實施。

張水楷說,整體上在2014年就開始出現恢復,但最明顯是出現在2017年,以臺灣產量來看,2018年381噸,全球10490噸。張水楷也提,東港黑鮪在資源很不好時,抓的量不多,卻都是很大型,最近抓到的量多,卻都屬於中型,但這同時代表中間的小魚沒被抓到這麼多,是好現象。預計第一階段2024年要恢復到1950年前6.7%,第二階段目標希望在2034年恢復到20%漁獲量。

▲今年臺灣捕的黑鮪量已超過去年100噸,達480噸以上。(圖/記者陳昆福翻攝)

至於捕撈體型改變問題,張水楷說明,2014年以前,臺灣捕的黑鮪超過6成是240公斤以上,在資源恢復,幼魚捕撈量減半後,超過6成是240公斤以下。今年臺灣捕的黑鮪量已超過去年100噸,達480噸以上。

張水楷最後強調,由於我國在此魚種的科學投資,臺灣的研究成果和日本成果成爲評估這個魚種資源最重要的2個科學依據。另外,最後促成通過幼魚量減半的重大管理措施,臺灣政府會議上的堅持也是很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