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補助全拿!英特爾喊砸千億美元幹掉臺積電 現實恐潑冷水

英特爾喊出10年投資1000億美元,發展晶圓代工業務。(圖/shutterstock)

美國半導體巨頭執行長Pat Gelsinger上任以來,一改先前政策,不僅宣佈IDM 2.0戰略政策,加強在晶圓代工領域的發展,近期全面更新制程節點命名,揚言4年內趕上臺積電與三星的技術,甚至Pat Gelsinger在6月底一份投書媒體的文章就明言,希望美國將資源投入在會把先進技術留在美國的半導體企業,被視爲針對臺積電。如今,英特爾透露將有10年10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但實際狀況是否能如英特爾所怨,還有待觀察。

英特爾日前詳細說明在先進製程技術藍圖,計劃在未來4年推出5個新世代晶片製程技術,並宣佈將原本的10 奈米 Enhanced SuperFin正名爲Intel 7,原先的7奈米正名爲Intel 4,之後分別爲Intel 3、Intel 20A、Intel 18A 等。

英特爾說明4奈米制程起將採用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並稱爲高數值孔徑(High NA)EUV,3 奈米要在 2023 下半年投片量產,2024 年跨入Intel 20A並逐步量產,並很高興高通願意採用替其生產晶片,象徵晶圓代工製程進入埃米 (Angstrom) 時代,這將是英特爾另外一個製程分水嶺。至於英特爾推出RibbonFET架構,類似於GAA技術,PowerVia則是業界首創在晶片背部供電的案例。

英特爾指出,高通有意願採用20A製程,並宣佈 AWS 將是第一個採用 IFS 封裝解決方案的客戶。

如今,Pat Gelsinger接受《華盛頓郵報》視訊專訪時提及,恢復各地區的半導體供應彈性,比較降低製造成本還要重要,他希望10年後,美國、歐洲以及亞洲半導體供應比重分別爲30%、20% 和 50%。他說明,不是美國、歐洲不希望有半導體制造能力,而是亞洲更希望擁有,目前有80%的半導體制造落在亞洲,但在全球晶片短缺後,各方開始意識到半導體供應鏈在地化問題,英特爾將加大在美國、歐洲投資,平穩半導體供應鏈發展。

Pat Gelsinger 指出,英特爾在亞洲建造晶圓代工廠成本少30%,若在大陸建廠更可以減少50%,一般來說,一座晶圓廠成本約100 億至 150 億美元,代表每個地區建廠可能有數十億美元的成本落差,若美國晶圓廠想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有30%~50% 經費補助。Pat Gelsinger透露,希望美國520億美元半導體補助法案可以儘快過關。若按照這些金額換算,Pat Gelsinger希望美國政府補助的最高金額就落在500億美元,聲稱投資英特爾,這樣才能保持美國半導體領先地位。

英特爾將在月底公佈,下一座大型晶圓廠(Mega-Fab)在美國的落地地點,將包含 6~8 個晶圓廠模組(fab modules),預計耗資1000億美元。英特爾指出,這將創造1 萬個直接就業機會,10 萬人間接就業,Mega-Fab就是一座小型城市,並替美國創造AI人才,提供少數族裔工作機會。

臺積電2020年5月宣佈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投入120億美元,用以生產5奈米制程,據Digitimes先前報導,若美國沒拿出補助,照過去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指出,美國政府補助是影響臺積電赴美設廠關鍵,臺積電赴美的成本換算下來跟在臺灣設廠差不多,這也是美國展現的心意。

此外,臺積電今年4月法說也提及,未來3年將投入1000億美元資本支出,若依照今年提供的投資項目,包括先進製程用於 80%,先進封裝技術量產10%,特殊製程10%,臺積電發展主軸仍是先進製程技術發展,依照臺積電給出的製程推出時程,5奈米制程強效版2021年下半年推出,4奈米以及3奈米制程將落在2022年,近期傳出臺積電南科18廠3奈米制程生產線已經正式裝機,臺積電僅迴應不評論市場傳聞,強調 3 奈米廠依規劃進展,將於明年下半年量產。

臺積電2奈米Fab 20超大型晶圓廠的用地日前通過環評,並啓動建廠計劃,預計2奈米2024年量產,屆時電晶體架構將導入GAA技術。

至於三星電子,力拚在2030年前成爲系統半導體龍頭,目標是採用EUV技術超車臺積電,目前臺積電的晶圓代工市佔率高達55%,三星則是17%居次。三星揚言在非記憶體部門於10年投入171 兆韓圜(約 1500 億美元),三星在3奈米制程搶先使用GAA技術,預計平澤廠區的第三條晶圓代工生產線於2022年下半年完工。此外,三星也宣佈赴美國投資,預計投資170億美元,雖落後臺積電赴美設廠腳步,投資資金規模更大,但目前落地何處、新廠用以生產什麼產品,未有新一步消息。

事實上,英特爾在先進製程規劃上,擬擴大與第三方晶圓代工廠合作,加上龐大的資本支出是否影響毛利率,這也成爲臺積電決定是否前往全球各地投資設廠,最大的考量之一,若只期望政府補助,風險也相當高。英特爾是否能依照自己公佈的先進製程時程推出產品,資深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先前受訪就提及,若製程發表無法如承諾執行,恐怕對英特爾是一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