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風情/香港消費 事關情緒

香港街景。路透

香港好多事都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對比最強烈的是消費時所操方言。香港有學者說,現在香港消費,操地道香港口音的廣東話,會受歧視,而過去受歧視的普通話和國語,會受熱情招待。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最新撰文討論香港餐飲及零售業的禮貌問題,說香港不少零售業從業員的腦海原來是像信了邪教般不大理會說廣東話的顧客,還說這種像近乎邪教的待客之道,在香港不少的服務業已根深蒂固。

香港店員熱臉笑迎講普通話的陸客,在網上時有聞,特別是那些大網紅,由過去指斥香港服務業臉臭話冷,現在談及在香港受到奉迎,這種現象有可能惠及講國語的臺灣客。而香港餐廳侍應百貨公司店員冷待廣東話者,則時有所聞,香港本地顧客本地消費卻步。

香港待旅客態度改觀,本是好事,出現這種河水倒流狀況,就有些奇怪了。有調查指是香港人的消費情緒變糟了。香港昨天公佈香港人的「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較去年六月的調查下跌。

這項調查說的「綜合消費者情緒指數」,大意是「目前消費狀況指數」、「消費者預期指數」兩者的綜合,有多科學說不上,但直白來說就是香港人花錢的時候情緒不佳,比過去更不開心了。調查者的解釋,是說地緣政治持續多變,全球整體經濟未如預期增長,導致市民對於經濟信心較弱,以及情緒較爲悲觀。

這調查和解說都有些牽強,香港社會學者周永新有關「香港人不快樂」的探討,可作背景解釋。周永新認爲,香港人不快樂,最普遍原因是港人心中太多掛慮。他認爲一是經濟前景黯淡,股樓雙跌。香港人最重視的是住房,樓市跌得香港人不開心,股市跌得香港人很憂心。二是經濟若持續不濟,香港人繼而憂心的是,自己的工作是否可保?三是移民潮對人際關係造成傷害,香港人不斷看見關係密切的親友離港,心中難免失落。

周教授對「香港人不快樂」的探討,說得通香港服務業中的變局,服務業中的香港人,與作爲消費者的香港人,普遍都不快樂,難免行爲情緒化。現在只好等教授們進一步探討,找出解憂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