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好海南自貿港故事(僑界關注)

華文媒體代表在興隆咖啡・正大產業園觀摩咖啡製作。

掃碼瞭解詳情

烈日炎炎,椰風陣陣,5月的海南已是盛夏景象。近日,由中國僑聯主辦、海南省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聚焦自貿港”2023海外華文媒體海南採訪行在瓊舉行。爲期7天的行程中,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馬來西亞、美國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15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相繼走進海口、澄邁、文昌、定安、萬寧陵水保亭三亞等地採訪。

走進海南省史志館、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追憶瓊崖紅色文化參觀文昌重興斑蘭農莊、興隆熱帶花園、陵水�D家漁排海上民宿、保亭檳榔谷和神玉島,領略海南自然風光;考察海南生態軟件園、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萬寧興隆咖啡谷、文昌航天科普中心、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科研基地、三亞海棠國際免稅城,觸摸自貿港建設的強勁脈搏……華文媒體採訪團邊走邊拍邊寫,向世界呈現一個日新月異的海南自貿港。

擁一島椰風――

激發海南創新發展動能

5月15日,走進位於澄邁縣的海南生態軟件園,採訪團一行便被大廳正中央的巨大沙盤吸引。沙盤展示的正是海南生態軟件園的整體佈局和建設情況。沙盤左上方的大屏幕上,“獻禮新海南 貢獻自貿港――探索10000億數字經濟產業之路”兩行大字十分醒目。

近年來,海南生態軟件園以“一區三業”爲產業格局,創建了海南自貿港區塊鏈試驗區,重點發展數字文體、數字健康和數字金融等產業,先後被認定爲“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看着如今佈局合理、設施先進、產業集聚的園區,誰能想到15年前這裡竟是當地農民放牛的一片荒地?當15年前的原貌照片被投放在大屏幕時,華文媒體團一行發出一陣讚歎聲。

“從篳路藍縷到飛速發展,海南生態軟件園成長很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意志力和行動力令人驚歎。”瑞典《北歐華人報》社長鄭偉說。加拿大中華新聞社社長常建國表示:“海南生態軟件園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有力推動海南信息產業發展以及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而且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在海南,令人驚歎的地方不止這一處。海南省史志館、文昌航天科普中心、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南繁水稻科研基地、三亞海棠灣國際免稅城……從深海到九天,從國內到國際,從生產到消費,從一粒米到一枚火箭,海南自貿港創新發展的跨度、深度和高度令人刮目相看。

“看到海南在航天、深海及其他高端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我深感自豪。在三亞海棠灣國際免稅城,看到各大門店人流如織,我對自貿港未來的經濟活力充滿信心。”亞太通訊社副社長陳紅玲認爲,海南自貿港擁有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先進的經濟模式,發展穩定、紮實而且可持續,將爲中國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近年來,乘着自貿港建設的東風,不少老字號煥發新活力。在文昌市龍樓鎮的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一條長達144米的觀光生產線引人駐足: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中,全自動生產線有序運行,零星幾位“全副武裝”加工員各司其職,飄着椰香的椰味美食新鮮出爐……透過乾淨的玻璃窗,採訪團一行清晰見證了一枚枚椰子變成椰汁飲料、椰子糖、椰子餅的生產過程。“這樣的生產過程真讓人放心”“現代化水平真高”,華文媒體人讚不絕口。

承一脈僑韻――

盤活僑鄉特色文旅資源

海南是僑務大省。深入僑鄉採訪,不少從海外歸來的華文媒體人備感親切。

到萬寧採訪,興隆咖啡谷是個繞不開的地方。5月17日上午,採訪團一行走進剛於2022年完成改造升級、正式投產使用的興隆咖啡・正大產業園。該園前身是新中國第一家咖啡廠――成立於1952年的“興隆華僑農場咖啡廠”。

現在,興隆咖啡谷是一個以咖啡爲主題、集“農、旅、文”於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發展企業。印尼《國際日報》新媒體社長章維佳表示,興隆咖啡谷不僅保持了原生態的環境,還逐步發展出一條較成熟的咖啡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難能可貴。

當天下午,採訪團一行不僅實地探訪多達1100餘畝的咖啡種植基地,還參觀了咖啡谷“興隆華僑集體農莊”歸僑文化展覽。一幅幅珍貴圖片,一件件歷史實物,講述着興隆華僑農場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大家被歸僑赤誠濃烈的愛國情懷和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深深打動。

此次採訪行中,重興斑蘭農莊的故事,也給很多華文媒體人留下深刻印象。

1949年,聽聞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在新加坡打拼11年的莫有虎,回到了家鄉文魁村。他帶回斑蘭、檳榔、橡膠等經濟作物種苗。2019年,在外闖蕩25年的“遊子”林明天回到家鄉,投資100多萬元創辦了斑蘭農莊,帶動村民發展斑蘭產業。如今,斑蘭農莊已初具規模,曾經閒置的檳榔林“林下土地”變成“綠色海洋”,有力帶動了當地鄉村旅遊和產業振興。

海南文旅資源豐富,是旅遊度假勝地。此次採訪行,不少常年走南闖北的華文媒體人有了新發現。其中,陵水縣�D家漁排海上民宿和保亭縣檳榔谷、神玉島給採訪團一行帶來的驚喜最大。

乘坐傳統漁船在�D家魚排間穿梭,探看窗明几淨的民宿房間,體驗海釣、“收地籠”等�D家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在�D家“阿妹”的解說下揭開�D家文化的神秘面紗……這一切對採訪團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人生第一次”的新鮮體驗。華人頭條(北京)公司總經理陶泓汐表示,在自貿港發展的大背景下,�D家人的生活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海南省6個5A級景區,居然有2個在保亭縣。”常建國對這一新發現感到驚訝,保亭縣文旅融合的最大亮點是注重挖掘和利用當地特色文化元素。就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而言,這裡不僅是一個旅遊景區,更是一個黎苗文化博物館。

一到保亭檳榔谷,俄羅斯中國電視臺聯合創始人劉佩鑫就發現了不少俄文標識:“海南對俄羅斯遊客的友好和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在保亭縣的天然氧吧――神玉島,泛舟碧波盪漾的湖面,感受傍晚時刻涼爽的微風,連續奔波幾天的疲勞一掃而空。”《中美郵報》編輯部主任劉啓明表示,神玉島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和自然環境,正在打造的康養項目值得期待。

助一臂之力――

爲自貿港建設“鼓”和“呼”

“斑蘭農莊飄出‘幸福香’”“‘海上浮城’――�D家漁排興起新業態”“探索北緯18°‘天然氧吧的奧秘’”“走進文昌航天科普中心 感受神秘的‘太空世界’”“育好一粒種,南繁硅谷讓夢想照進現實”……在海南採訪行中,華文媒體推出全媒體報道,在紙媒重要版面及新媒體平臺開闢專刊、專欄、專題,每天推出鮮活的現場報道。

“海南旅遊經濟復甦如何助推自貿港建設?”這是鄭偉在此次海南採訪行中一路思考的問題。結合所見所聞,他把所思所想融進自己的報道里:“作爲一個東北人,我最先從一篇《記者隨筆:海南燒烤東北情》入手,關注海南‘夜經濟’升溫的風向標――燒烤業的發展現狀;陵水將廢棄養殖魚排升級改造成海上民宿,這是爲發展特色旅遊經濟下的一招‘妙棋’;保亭文旅部門負責人‘出圈’帶‘流量’,讓保亭在網上火了一把,做法着實聰明。”鄭偉說。

此次海南採訪行,劉佩鑫利用俄羅斯中國電視臺的雙語報道平臺,介紹海南自貿港發展情況:“一方面讓更多俄羅斯人瞭解自貿港建設的最新成就和海南人民的熱情好客;另一方面也爲在俄華僑華人瞭解海南的營商環境和投資機會提供參考。”

“華僑華人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力量。文昌重興斑蘭農莊、萬寧的興隆咖啡等項目是僑胞迴歸創業的成功案例。”陳紅玲表示,海南自貿港將吸引更多華僑華人前來投資興業,“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報道,爲華僑華人到海南發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華文媒體要充分發揮自身聯通中外的優勢,爲自貿港建設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和海外僑胞到海南投資,推動自貿港實現高質量發展。”劉啓明說。

“海外華媒要盡己所能爲自貿港建設‘鼓’和‘呼’,既要宣介自貿港建設的非凡成就,也要爲自貿港建設中面臨的挑戰建言獻策。”常建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