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數字鴻溝 需從“基礎”下功夫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爲第四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特徵,數字技術是其最核心的內容,社會正在發生轉型,技術正在深刻影響着產業,影響着社會。”11月9日,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5個分論壇之一、由中國科協主辦的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召開,中國科協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在致辭中如此表示。

但與此同時,他也指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困惑,如數據泄露、數據迷失等,要加大數字技術的研究,使數字經濟、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更加柔和、有效、漸進、持續地發展。

數字經濟的基礎研究有待充實

何爲數字經濟?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看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難解。“數字經濟與非數字經濟部分模糊的邊界導致難以明確數字經濟的內涵。我們說去飯店吃飯是實體經濟,點個外賣就變成數字經濟了嗎?這裡面怎麼計算是很大的問題。”鄔賀銓說,研究數字經濟很有必要,尤其是基礎的研究,如產業數字化轉型的附加值跨境數字貿易和以數字消費作爲產品的附加值等的統計。

“希望制定衡量數字經濟統一標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說。她表示,數字經濟需要釐清的還有很多:關於跨境數字流動,希望共同制定安全、制度化國際規則;關於國際貿易相關的規則,尤其是數字經濟,數字稅、電子傳輸關稅、知識產權保護等各方面議題。“所以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需要產業數字化轉型,更需要全球共同協作,共同健全相關的隱私、倫理、法規等方面的制度,制定全球治理規則,促進全球數字經濟的發展。”劉多說。

加快數字化人才的培養

“數字技術發展確實帶來了很多新的業態,新的模式,相信後疫情時代全球會進入一個創新的高潮,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的數字技術會重構產業生態,重新定義全球的分工和比較優勢,形成更強大的創新活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鳴表示。

他強調,研發數字化會改變傳統的創新模式:傳統創新模式是以技術研發爲導向、以科研人員主體、以實驗室爲載體的科技創新活動,其正在向以用戶爲中心、多元主體參與、更大範圍合作爲重點的開放式創新轉變。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數字化系教授揚·丹斯高表示,相關組織機構必須放棄舊有的觀念和流程,輕裝上陣,更快實現數字化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王一鳴指出,要依託高水平研究大學,加快數字化高端人才培養,“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依託數字化平臺引進一批高端信息技術人才。專業技術院校也要適當加強數字化專業設置,培育專業技術人員產業工人,爲數字化轉型提供高質量的人力資本。”

2.0數字鴻溝需各方協同解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沒有智能手機、缺乏數字化技能而行動受阻的新聞屢見報端,也引發了人們對於數字公平的討論。論壇上,各國專家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注到數字時代的邊緣羣體身上。

“很多老年人,他們不知道如何使用數字技術,很多服務他們沒有辦法享受。即使將來進一步擴大數字應用,但是對於很多國家的窮人來說,寬帶網的價格仍然太高,他們也就被剝奪了參與數字社會的權利。”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馬爾科姆·約翰遜表示,不管是對企業政府非政府機構,國際合作、國際協調都是至關重要的,數字技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也有助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現在已經進入2.0數字鴻溝。”浙江大學教授、聯合國絲路論壇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春暉認爲,所謂2.0數字鴻溝是說數字技術本身已經在很多地區沒有差異,差異在於個人有沒有使用數字技術去提高生活質量的能力、有沒有用數字技術創造財富的能力,“疫情期間,好多老人連手機都沒有,掃不了健康碼,根本出不了門。一些自動化程度低的傳統企業沒有能力用數字技術創造財富,進行智能化改造,零散性的數字化轉型非常困難。”

“製造業完全接受數字化轉型嗎?很難講。”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延川同樣認爲,“從這個角度講,數字技術作爲通用技術的擴散還需要時間,其中也存在鴻溝,這需要政府和業界共同努力。”(崔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