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衡鐘快評》是該開放大陸疫苗了

廣州疫情來看,陸制疫苗能降低有症狀感染與重症風險。圖爲廣州民衆施打疫苗。(圖/中新社)

全球嚴防變種病毒擴散的當下,大家要想回復到過去的正常出行與一般生活,已經不是所謂的「防疫新生活」所能夠一語帶過,畢竟已從去年喊到現在,實在不可再以「口號」來防疫了,疫苗雖非萬能,但沒有疫苗卻是萬萬不能。

不過國產疫苗至今仍遙遙無期,向國外的採購也是緩不濟急、甚至還淪落到依靠美國日本的捐贈,着實讓臺灣成爲國際上的「疫苗孤兒」;對於國際採購疫苗何時到貨的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推給了「中國大陸打壓阻撓」的理由,還停留在用政治操作來防疫的思維

依國際研究,要回復到過去的正常出行與一般生活,可能要打到第三劑疫苗才能夠有效地防範變種病毒威脅,但目前全臺灣光第一劑的施打率都還不到兩成,要想在短時間內達到至少第一劑的全覆蓋率、以及醫護防疫與軍警人員全面的三劑施打,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此時,難道不該討論適時地開放進口大陸產製疫苗嗎?而不是以「法規已有規定、本就在管制進口之列」的官式理由來給「軟釘子」,正所謂有法依法無法循例無例則創新,能夠因應社會緊迫需求做出相應變革,纔是一個有所爲的政府該有的危機管理方式

特別是在肺炎疫情的系統性危機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威脅性反覆性,政府的危機管理便體現在其「公共性」上,涉及了廣泛的官僚體系以及人民,也呈現在其往往需要追究責任以對人民負責的層面。因爲其所影響的,早就不只是就業、消費生產而已,而是整體的政治風暴、經濟危機與社會風險。

更因爲無法明確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要想避免「封城」的地步(儘管不少政治人物都避談而用「擴大人流管制」來稱呼),除了要早做入境全面普篩之外,或許只能依靠在短時間內儘速達成疫苗的全覆蓋率來止血,這在疫苗嚴重缺乏的當下是巨大挑戰代表政府的危機意識不足、也缺乏危機學習能力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