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正面PK特斯拉、蘋果叫停項目“激流勇退” 消費電子大廠造車誰能殺出重圍?

財聯社3月28日訊(記者 王碧微)“造車真的太難了,難到我都沒想到,連蘋果這樣的巨頭都放棄了。”小米CEO雷軍在小米SU7發佈會上感慨。

今晚,小米的首款新能源車——SU7終於在萬衆期待中亮相,雷軍在發佈會上多次將SU7與特斯拉Model 3進行對比,符合市場對於SU7對標Model 3的預期。據瞭解,SU7售價21.59萬元起,首發共9款顏色,全系長續航,在CLTC工況下標配起步續航爲700公里,百公里加速時間2.78秒,擁有全系標配智能輔助駕駛、端側大模型等功能。

此前,關於小米汽車的價格一直是市場熱議的話題。“不是9.9萬元,不是14.9萬元,也不是19.9萬元”,“定價確實會有點貴”,在汽車發佈前,雷軍已爲SU7的價格留足了懸念。

“不論是21.59萬元還是跟Model 3一樣的24.59萬元,都虧錢。”雷軍今晚表示道。該價格確實較此前市場預期的25萬元左右起售更低,意味着小米在拿出誠意的同時,也將承受着更大的銷售壓力。

對於雷軍而言,造車上的投入毫不吝嗇。根據近期發佈的小米集團-W(01810.HK)2023年財報,研發支出達到191億元,同比增長19.2%。公司稱主要是智能電動汽車業務及其他創新業務相關的研發開支增加所致,其中第四季度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爲24億元,全年爲67億元。

“小米SU7的市場表現將是對小米集團汽車業務戰略的一次重大考驗,也是對電動汽車市場格局可能變化的一次演進。”CINNO Research資深分析師劉雨實向財聯社記者分析道。

一位產業鏈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小米汽車的目標用戶羣還是米粉,但是這個羣體到底多大、 付費能力多強,很難預測。此外,小米汽車還很有可能會去爭搶新勢力的用戶。“不過,目前小米汽車的價值不止單個事業部的盈利目標,同時也有給品牌帶來更多曝光等價值。”

必須承認的是,無論是“盈利”還是“引流”,“造車”已經成爲消費電子品牌突破瓶頸的抓手。

Counterpoint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六週,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滑了7%,除華爲外,其他廠商幾乎都在下滑。可以看出,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成爲存量市場,尋找“新增量”是消費電子品牌的重要課題。

除小米外,一直聲稱不造車的華爲,成爲率先進軍汽車界的國內C端消費電子品牌,在剛剛結束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華爲汽車BU董事長餘承東還表示,智選車業務(鴻蒙智行)今年前三月已實現扭虧;被吉利收購之後的星紀魅族,也在去年年底宣佈要進入造車領域,併發布了名爲 " 無界智行" 的開放平臺。

“消費電子廠商有較強的營銷能力和供應鏈管控能力,也有較強的研發實力,這都是造車時的優勢。但汽車行業規則不同於智能手機,能否構建完善的線下服務配套網絡,能否提供長達8至10年甚至更久的產品生命週期配套服務等,都將是對消費電子廠商跨界造車的全新課題。”劉雨實告訴記者。

或是因爲消費電子造車的賽道越來越擁擠,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廠商蘋果今年被曝正式取消了造車項目。對於蘋果的“急流勇退”,劉雨實認爲,蘋果造車10年,在“智能駕駛軟件”和“整車產品硬件”之間反覆橫跳,搖擺不定,浪費大量資源,最終選擇退出,讓路給AI戰略。

除C端廠商外,消費電子上游產業鏈亦已集體進軍新能源。A股市場上,不少曾經主業是手機零部件的廠商出現在了本次小米SU7的供應鏈名單裡。

有顯示屏產業鏈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此次小米SU7的MiniLED中控屏幕由TCL科技( 000100.SZ)旗下TCL華星獨供,值得一提的是,華星亦是小米14系列屏幕供應商;液晶儀表盤則由京東方A(000725.SZ)獨供。一位光電子產業鏈人士透露,SU7攝像頭由歐菲光(002456.SZ)供應。此外,立訊精密(002475.SZ)、長盈精密(300115.SZ)等傳統消費電子供應商則已成爲華爲問界的供應商。

對於上游產業鏈而言,這亦是新一輪戰爭。“消費電子跨界到新能源汽車的產線,如果非相關安全方面的電子零部件如車窗、座椅和儲藏櫃等控制元件及存儲芯片,其驗證期只需一至兩年即可完成。但是如果有關安全性的制動元件、動力加速器、安全氣囊等相關電子元件則需3-5年以上。”CinnoResearch半導體事業部總經理 Elvis Hsu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從2021年至今,大批消費電子供應商進入車載領域,部分上游項目已經進入量產時刻。隨着汽車電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誰能迅速搶佔市場、留在牌桌上,將成爲消費電子產業鏈競爭下半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