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跟蘇東坡一起煮寒食

文/蕭培麗

故宮除了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圖之外,其實有好多讓我們驕傲的國寶,只是在美的世界裡,視覺上對於顏色的感受最爲強烈,也最容易被接受。

畫出世界名畫達芬奇就說過,雖然在選材詩人也有和畫家一樣廣闊的範圍,詩人的作品卻比不上繪畫那樣使人滿意,因爲詩企圖文字來再現形狀動作和景緻,畫家卻直接用這些事物的準確的形象來再造它們,試想一想,究竟哪一個對人更基本的,他的名字還是他的形象呢。名字隨國家變遷,形象除死亡之外是不會變遷的。

中國書法作品和有色彩瓷器玉器或準確形象的圖畫相比,可能較不容易引起共鳴。因爲有色彩和無色彩引起的美感強弱感覺是有差異的,快感也是不一樣的。

不如我們用另一種方式欣賞書法、讀詩!認識詩人在寫詩時的思想環境,進而認識它的美。

天下第三行書美稱寒食帖,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年寫的。寒食是中國人的習俗,大概是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到一百零六天,節俗當天要禁火,只能吃之前準備好的食物,所以吃的是冷食。這三年來每一年他都想要珍惜春天,(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無奈春去留不住。春雨綿綿海棠花被雨打殘,就像是歲月偷走了時光一樣,彷彿說着他自己被流放的孤涼。    第二首詩說到他住的小屋子,搖盪在蒼茫淹水中。煮食物的竈破了,用的也是溼的蘆葦當柴燒。他在遙遠的黃州,過着流放的歲月,見不着國君無法祖先掃墓。詩中用的空、寒、破、溼,句句都表現出他的心情

書法的形態,字由小漸大,最後一段(破竈...)是第一個(自...)的字體三倍大。其中的(年、中、葦、紙)都拉長筆劃,形成疏密的視覺美感和情緒的停放,讀起來有感概嘆息節奏感。字體渾厚,筆力雄厚放逸、自然圓轉。讀來情緒感觸深刻,書法之間有着鬱郁氣息

寒食帖詩心情孤涼,回到我國也是經歷一番挫折英法聯軍火燒名園,寒食帖被烈火燒邊,差一點被毀,由顏世卿等五個人輪流收藏,1922年顏把帖賣給日本菊池晉二,1923年東京地震差點被毀,菊池冒着生命的危險救出,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才用重資從日本買回珍藏在故宮。蘇東坡用生命的波折寫出他自己行草書一生代表之作,寒食帖也經歷一生的死亡流離,書法的美不用顏色,從他的詩中,書法的形體美故事裡,是不是也像翠玉白菜一樣那麼令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