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創新 多方推動後勤育人新業態建設

人民網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許維娜)文化育人作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有效載體,具有獨特的優勢。後勤文化作爲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大學生的價值觀、審美觀和行爲方式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爲了適應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加快推進高校後勤現代化。有專家表示,應加強市場競爭,依靠科技進步,積極引入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傳統後勤向現代後勤轉型。

日前,教育強國背景下後勤育人新業態建設研討會暨“育人星光計劃”啓動儀式在京舉辦,與會嘉賓共同探討產教融合新生態、協同育人新機制等熱點議題。

首都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繆勁翔介紹高校探索協同育人新機制,推動產教融合新發展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效。他還重點介紹了學校不斷探索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的新辦法、新路子。

比如,“育人積分”系統建設情況,該系統是學校後勤保障部與元氣空間公司秉持“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理念,創新開發的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量化積分系統,以學生參與垃圾分類、節能節水節糧、愛國衛生運動等勞動實踐活動爲切入點,爲學生賦育人積分,並將積分用於食堂就餐、自助售貨機購物、洗衣服務、打印複印、理髮等服務領域抵扣現金消費,運用正向激勵機制,幫助學生養成低碳健康文明的行爲習慣。目前,系統升級後又將五育並舉理念引入平臺,將獎學金、文體獎項等拓展接入積分獲得渠道,更大程度激發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動能。

繆勁翔強調,這是學校探索“校企合作、科技賦能、協同育人”新模式,在高校後勤領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三全育人”理念的一次生動實踐和創新舉措。

中國教育後勤協會副會長兼常務副秘書長黎玖高表示,育人積分平臺,是對全國高校後勤育人是一次很有價值的嘗試,是實踐全方位育人理念的創新舉措。他同時指出,要加快後勤從以“保障”爲中心到以“育人”爲中心的職能轉變,從學校育人的“幕後”走向“前臺”,將“立德樹人”貫穿後勤工作的各環節中。

會上,爲了更好的服務全國學子,共享新型育人模式,教育部、中國教育後勤協會、北京市教委和兄弟高校一起啓動“育人星光計劃”,將價值一億元的育人積分系統和服務公益捐贈給500所兄弟高校。首批接入的試點單位北京科技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河北工程大學、河北金融學院等5所高校代表上臺,共同點亮了育人星光。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員、市教委副主任王方肯定了“育人星光計劃”整體思路和安排部署,期望育人星光點亮首都、照亮全國,爲高質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教育強國,匯聚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力量。

“育人積分系統爲同學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使他們深感幸福。希望這個平臺能夠儘快進入上外以及其他更多學校,進而擴展到全國高校。”學生代表徐一村表示。(實習生王涵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