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的洪流是怎樣匯聚而成的

一段時間以來,各級部門出臺了系列嚴格規範校外培訓的治理政策和行動,較好地遏制了佔坑班、超時超難培訓、培訓機構攜款跑路等難題。然而,由於相當數量的中小學生依然在參加校外培訓,切實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的治理目標並未完全實現。校外培訓不規範、擠佔大量課餘時間,其重要原因在於未能充分實現家、校、社協同,特別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協同。

校外培訓屢禁不止,部分原因在於學校教育主陣地未能發揮好作用。資深教育家顧明遠先生甚至驚呼:“培訓機構正在代替學校”“不能任由培訓機構‘綁架’學校。”學校教育作爲教育主陣地,特別是知識教育主陣地功能有所弱化,從知識學習的時間、難度和環境營造上,向家庭教育和家長轉嫁了太多壓力。

一方面,學校教育的時間安排與家庭教育存在錯位。下午3點半放學的政策設計,其初衷是讓學生們獲得充分的體育活動、自主學習和遊戲的時間,而如果在職父母下午5點半下班,父母要接到孩子進行家庭教育,至少存在兩個小時的時間空檔。不少家庭爲此不得不用“校外培訓”來彌補。

另一方面,學校教育教學的難度和強度不適應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特別是對學生的能力考察要求。隨着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推進,傳統考試對學生知識記憶、重複和再現的考察,逐步被理解、記憶和綜合運用能力所取代,而這顯然需要學生花更多時間和精力,掌握更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學習環境與基礎設施要求。

比如,在運算知識的考察上,不再是簡單的要求學生計算8+4=?的結果,而是通過情景來考察:“媽媽做了美味的蛋撻,小明吃掉了4個,還剩8個,請問媽媽一共做了多少個蛋撻?”不得不說,這樣的考察形式契合數學思維和數學運用能力的學習要求,是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法和水平的提升。這其中,讀懂題目、能理解每一個詞語,也是對家庭教育的考察。小學一年級的兒童可能不認識“蛋撻”和“剩”的含義,這需要教師或家長讀題、加強課後閱讀來解決。

此外,部分家庭的知識教育配合能力弱,家長學歷不高或工作繁忙。他們不得不求助於校外培訓,包括以“應試導向爲主的學科輔導培訓。放下工作養不起孩子,拿起工作陪伴不了孩子,是不少城市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的現實處境。一些家長即便努力兼顧子女的家庭教育,居家工作或把孩子帶到工作場所看管,但因爲子女沒有獨立的、安靜的學習場所,面臨明顯的空間衝突

就學校教育來說,部分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不夠。“不允許在職在編教師參與有償補課”的政策立意是爲了遏制“課堂教課外教亂象。然而,由於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職稱結構不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質量提升需求,部分年長、高職稱臨退休教師缺乏改革教學方法的積極性,中青年教師奮戰在教學一線,收入受制於職稱,評優的指標和名額也稀缺,使得部分師德有缺的教師“課堂不教課外教”。

此外,難免有部分學生跟不上學校正常教學進度,產生了“補差”的市場需求江蘇省某大型學科培訓機構負責人預測道,在校外培訓機構規範管理的政策背景下,未來的校外培訓市場將是個體教師作坊式培訓,即以住所爲教學空間,針對差學生開展補課培訓,與大型培訓機構並存,而中小型、欠規範運營的培訓機構愈加難以生存。

校外培訓屢禁不止,家長教育觀念失之偏頗也是重要原因。比如,國家出臺了關於發展體育、美育的系列政策文件,有的家庭就開始報跳繩班,一分鐘跳120個,達到滿分要求了還不滿足,要求孩子一分鐘跳到150個、160個、180個……一年級的孩子,鋼琴考級三級甚至五級六級都不夠,還要參加各類比賽……總之就是要“最厲害”“第一名”。更不要說是超前學、超難學,爲此不惜投入上萬元甚至數十萬元以上的培訓費。父母的期待壓制了孩子的自我期許與願望,攀比、從衆等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最終匯成校外培訓洪流

學校教育、校外培訓和家庭教育並非涇渭分明,而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規範校外培訓重在推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協同,特別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協同。畢竟,是否選擇、如何選擇校外培訓,終究依賴於家長的“理性”選擇。如何讓其真正理性,需要學校教育歸位,也需要家庭教育歸位,各在其位,協力育人,才能真正實現多樣化的素質教育,也才能真正建立起高質量的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