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節大內涵,習近平江蘇之行蘊含深意

(原標題:小細節內涵,習近平江蘇之行蘊含深意)

【學習進行時】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這是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總書記的首次地方考察,也是他今年以來第13次國內考察。考察行程中,有許多細節耐人尋味,蘊含總書記的深刻考量。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爲您解讀。

11月12日至13日,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調研。這是十九屆五中全會後總書記的首次地方考察,也是他今年以來第13次國內考察。兩天時間裡,習近平深入長江運河岸線、水利樞紐、文物保護單位等,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等進行調研。

考察行程中,有許多細節耐人尋味,蘊含深意。

察江看河:“確實是滄桑鉅變啊!”

江蘇考察,習近平首站來到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沿江邊步行察看濱江生態環境

此地有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劍山軍山五山臨江而立,蔥蘢疊翠,沿江岸線14公里是長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態腹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

“我在1978年來過五山地區,對壯闊的長江印象特別深刻。”時隔42年重訪故地,五山地區的變化讓習近平非常感慨。

“這次我來調研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門來看看這裡的環境整治情況”,習近平說,“過去髒亂差的地方已經變成現在公園的綠化帶,確實是滄桑鉅變啊!這樣的幸福生活是你們親手建設出來的,是大家一起奮鬥出來的。”

近年來,南通針對五山地區環境問題關停“散亂污”企業203家,關閉了當時全國最大的進口硫磺集散基地,新增森林面積6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的改善是人民接續奮鬥的結果,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保持下去,則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注。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也是人口最密集、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習近平強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關係,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在揚州,習近平聽取大運河沿線環境整治、生態修復及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等情況介紹,對當地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表示肯定,寄語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江都水利樞紐,習近平走進抽水站,察看抽水泵運行情況和提取的水樣,關心當地水源地生態保護情況,明確要求繼續推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完善規劃和建設方案,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爲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羣衆飲水安全、復甦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習近平的牽掛,也是他一以貫之反覆強調的重要工作。

禮讚先賢:“我國民族企業家楷模

在南通博物苑,習近平站在一張展板前久久凝望,展板上敘說的是張謇的動人故事。

張謇是我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爲了改變家庭以農商爲生的命運,張謇走上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終於在1894年41歲時高中狀元。但正在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來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嚴重形勢之中。

作爲中華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張謇意識到落後必然捱打、實業才能救國,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經營理念,提倡實幹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羣衆,造福鄉梓,爲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還創辦了我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

“我這次專門來南通博物苑,瞭解張謇興辦實業、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習近平用“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來稱讚張謇,並對全國廣大民營企業家提出明確要求。

習近平強調,民營企業家富起來以後,要見賢思齊,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揮先富幫後富的作用,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要勇於創新、奮力拼搏、力爭一流,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7月21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在談及弘揚企業家精神時,就引用了張謇的例子來闡釋。此次考察,習近平更是來到實地探訪,蘊含着重要的信號意義。

“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爲國擔當、爲國分憂”;

“要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

“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纔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

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鬥精神,這是張謇事蹟打動人心的關鍵所在,也是優秀企業家身上應該具備的精神特質。習近平高度讚揚張謇的這三種精神特質,表達出對當代企業家的殷切期望

語重心長:“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

此次江蘇考察,有着一個重要的背景,那就是全國都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此次考察行程中,不論是深入一線察江看河,還是對重大工程作出安排部署,習近平就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提出一系列要求,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其主線。

生態文明建設關係經濟社會發展,關係人民生活幸福,關係青少年健康成長。在濱江片區考察時,習近平深入分析了“生態環境投入”這一課題,指出“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他要求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思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羣衆的共識和呼聲。在大運河考察期間,習近平強調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爲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

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提及的重要內容。在江都水利樞紐,習近平特別囑咐,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注意節約用水,不能一邊加大調水、一邊隨意浪費水。

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要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溼地生態保護治理”“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等。

十九屆五中全會之後的首次國內考察,這些重要內容都被習近平安排在行程之中。

習近平強調,要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任務新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着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總書記對江蘇的期望也是對全國的期望。這次地方考察,可以說是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精準的“點穴”式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