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紅軍講解員: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

夏日午後,微風習習井岡山小學紅色文化長廊裡,來自井岡山中學初一一班的餘梓洋聲情並茂地講述着太姥爺謝桂標當年參加革命故事

“清晨,黃洋界濃霧籠罩,敵人剛深入竹林十幾步,一聲慘叫劃破清晨的寧靜,原來是一個敵人中招了……後來的故事就是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小紅軍宣講團”的團長餘梓洋(右一)在學校和宣講團成員們一起進行訓練(5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餘梓洋所說的“中招”正是戰士們精心佈下馬蜂窩竹釘陣,憑藉易守難攻的地形和豐富的毛竹資源,紅軍取得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

3歲時,因爲想幫生病的媽媽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義務講解,滿懷好奇的餘梓洋第一次戴上了小麥克風

“能得到那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們的點贊,我特別開心。”她說。一顆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種子就此埋下。

小學一年級,餘梓洋課間來到校長青雲的辦公室,毛遂自薦加入小紅軍宣講團。經過幾次試講和培訓,她順利成爲宣講團的一員。

5年來,她和宣講團一同成長。從最開始的6個人,到現在的30多人,宣講團的成員不斷增加,同學們參與紅色講解的熱情高漲,其中不乏革命烈士的後代:六年級的陳欣言、四年級的石夏嘉和三年級的周煜菡。

爲提升宣講團成員的講解能力,學校定期培訓並開展實戰演練力求精確到每個細節,包括一句簡單的開場問候和一個標準的少先隊員敬禮

在江西井岡山市井岡山小學,一名老師帶着“小紅軍宣講團”的成員們學習紅色故事(5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伴隨成員們專業能力的提升,他們的講解半徑也逐漸擴大。每逢節假日,成員們便來到各景點遊客義務講解。

課堂,到紅色文化長廊,再到茨坪革命舊址羣,平日訓練有素的小講解員們面對遊客毫不怯場。換上校服,繫上紅領巾,戴上擴音器,操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飽含深情地講述那段歷史。

“他們被遊客稱爲井岡山上戴紅領巾的‘小百靈’。”校長張青雲說。

紅色故事傳承吟誦,紅色講解步履不停。在毛澤東同志舊居內的“黨指揮槍雕塑”前,12歲的講解員許煜宸給遊客們講述“支部建在連上”的故事。

毛委員說,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遊客紛紛駐足聆聽,並不時舉起手機和相機拍攝錄像。

在井岡山茨坪毛澤東同志舊居,“小紅軍宣講團”的成員許煜宸(左一)給前來參觀的遊客們進行義務講解,一名遊客對他豎起大拇指(5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他能將這段故事講得這麼清楚,證明他投入了很長時間去學習。”來自廣州的71歲老人王樂平眼裡泛着淚花

午後的茨坪革命舊址羣裡,餘梓洋帶領一羣來自井岡山實驗學校小學生演唱《團結就是力量》。

暴雨如注,孩子們紛紛躲到屋檐下等待雨停。伴隨雨水敲擊地面的節奏,孩子們三五成羣,一遍遍重複着剛剛學會的那句“團結就是力量。”

雨停了,孩子們排隊有序離開。在這片紅色沃土長大的他們,早已流淌着紅色血液,許多年後,他們會把發生在這裡的故事講給更多的遊客。(記者郭豐慶 彭昭之 張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