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站輕旅行/「偷窺」與「被虧」的公共藝術

文、圖/段慧琳 摘自:時報出版《小小站.輕旅行:一個人也好玩的26個鐵道景點 》一書旅途中,與人相遇的經歷,總是比美景更令人印象深刻;月臺上,看人也總比看景還有意思。奔跑後被喝斥的孩子、手牽着不放的情侶、背著書包的低頭族學生、 認真研究地圖的外國人..那些關於焦急、淡定、煩躁、放空、專注、出神的臉蛋饒富趣味。每每看着這些細微表情,我都會忍不住想,如果換成別人觀察着月 臺上的我,我又是什麼樣的風景呢?我有沒有不小心翹了腳、抓了癢、眼線糊了、頭髮亂了? 或是,除了外表,我有沒有不小心流露情緒,把心事晾在月臺上?

在我眼中鐵道兩頭有些跳tone的臺中鐵道藝術村,不只是瀰漫藝術氣味的地方,也擁有很棒的「看人」視野。鐵道的一邊,是擾攘的候車月臺,乘客、表情、心事,一覽無遺。臺中是大站,不管假日非假日都是尖峰,月臺上的旅客人影推擠在一起,臺鐵員工的廣播、哨音聲如洪鐘的飄揚着。像火車上走進車廂大聲宣告「各位旅客午安,現在開始查驗車票」那個壯碩的列車長,那麼聲如洪鐘。

鐵道的另一邊是後火車站的舊倉庫區,改建後的藝術園地,輕聲細語的存在着。像火車上推着餐車輕喊「便當零食飲料,要嗎?」那個溫婉的隨車小姐,那麼輕聲細語。

我看看混亂的月臺,再轉身看看倉庫區悠閒散步的人羣;聽着那一頭響亮的嬰兒啼哭聲穿越其他音頻,再聆聽這一頭從咖啡廳裡流出的悠揚爵士樂,交錯着鳥鳴。

我不禁大笑了起來,這就是在安詳的一邊窺視芸芸衆生的感覺嗎?這就是臺中,一個一直在衝突之間尋找平衡的城市嗎?

造訪臺中鐵道藝術村的遊客,多半會從臺中車站地下道直接往後站走,或從後站剪票口出入。爲了迎接這些順向參觀的旅客,入口處設計了許多彩繪塗鴉,色彩繽紛。第一間倉庫就是20號倉庫,也是主展場、行政中心和咖啡廳的所在處。最特別的是,咖啡廳外牆採用全透明玻璃,往來者總忍不住多看幾眼、或是拍照留念,裡面喝咖啡聊是非的人,就這麼毫無隱私的被公告在陽光下。不過他們也不只是被觀察者,透過玻璃,他們一樣可以觀察外頭來來去去的衆多行人。

玻璃裡,玻璃外,生活中,人生裡,我們本來就都一直彼此窺伺着。

從20號倉庫往下走,分別是21號倉庫實驗劇場以及24A倉庫實驗展場。有時候展覽與表演靜靜的展示,有時候則會碰到表演團隊在宣傳推廣新作。我特別喜歡碰到學生團體,他們遞傳單的手總是舉得特別高,眼神自信滿滿,頭上頂着光。在藝術村裡,是該展現一些屬於創作者的驕傲。

23到26號倉庫是藝術家工作室,不定期開放,碰到藝術家的機率也不固定。能與藝術家當面對談,當然是榮幸,不過有時候難免碰到比較黑死的創作,或是探討人性深層黑暗面的主題,還是會讓我逃之夭夭。

人生的功課做多了,有時候旅行,還是想讓自己輕鬆點。

在藝術村走道的底端,保留着舊型代用行李車黑亮亮的車廂上,「長期停用」這幾個白色大字,特別醒目。這一方小小的空間,現在被命名爲「點子空間」,假日會不定期推出手作課程教學,讓這款介於客車與貨車之間的車廂,在鐵道史上雖然停用,在藝術村的存在史上,卻能繼續被書寫。

正常的參觀動線,是從20號倉庫開始,句點落在點子空間,我卻喜歡倒過來走。從市區大馬路拐進復興路小巷子,點子空間變成我的起點,代用行李車廂,象徵一段旅程開端,整裝出發。往下走,經過藝術家工作坊,琢磨吸收藝術創作者的動機,最後纔在主展館欣賞最新的展覽,觀看、理解、享受。當然,一定要走進透明的咖啡館裡,讓自己成爲那個被窺者,公共藝術的一部分。關於臺中鐵道藝術村臺中車站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設於一九○五年,一九一七年曆經第一次車站改建,文藝復興的古典優美風格,是車站建築最爲人津津樂道之所在。臺中車站也在一九九五年由內政部指定爲二級古蹟。九二一地震時站房一度受損嚴重,幸在二○○五年修復完工。20號倉庫位於後站,早期用以囤放各種貨物,鐵道貨運量減少之後,成了廢棄空間,臺中市政府便將其規劃爲藝文用地,於二○○○年正式開放,成爲國內首座公辦民營的藝術村。地址:臺中市東區復興路四段37巷6-1號(臺中火車站後站) 電話:04-2220-9972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週日10:00. 18:00;週六10:00. 20:00(週一休館) 交通方式:搭乘火車,抵達臺中火車站後,由站內地下道往後站出口右側進入。步行者可由車站對面左側地下道進入,出地下道右轉或直走小巷道,遵循指標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