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銀耳 大作爲(走特色發展之路)

走進福建古田泮洋鳳竹村間間菇棚掩映在山腰處綠色中。走進一個銀耳大棚,彷彿置身於一座囊橐充盈的“寶庫”:一排排木架整齊排列,從上到下共有8層,每層都長滿了“白花花”的銀耳。菇農羅麗娟正在巡護,“要種好銀耳,就得學會跟它對話。”

跟銀耳怎麼對話?“得細心觀察銀耳發出的‘信號’。”羅麗娟笑着解釋,根據銀耳長勢、長相,可以判斷它們是否需要通風、噴水等管護

食用菌產業古田縣支柱產業全縣70%左右的農戶從事食用菌產供銷活動,農民現金收入70%左右來自食用菌產業。儘管歷經多年發展,古田食用菌產業在質量安全和品牌效益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羅麗娟原來種銀耳,技術管理跟不上,產量低,品質等級不高,每斤銀耳幹品只能賣到十幾元,幹一年也就掙點辛苦錢。如今大不同,眼前這個大棚里長出的銀耳,一公斤幹品能賣3000多元。“我現在培育的可是‘金燕耳’!”羅麗娟充滿自豪

羅麗娟說,從選種育種,到培養基的研製,從菇棚的搭建,到種植管理,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活兒專業得很,經過系統培訓才能勝任。”一旁指導技術的福建農業科學院食用菌學科首席專家、康億達銀耳產業研究院院長林衍綺鉤淶饋�

康億達銀耳產業研究院,是由福建古田康億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福建省農科院共同打造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平臺。如今,羅麗娟免費從康億達公司那裡拿菌種養料包,在專業技術指導下培育,待銀耳收穫後按照約定價格賣給企業,“跟以前比,風險小了,價格高了。”

培育過程則愈發精細。羅麗娟告訴記者,銀耳的整個生長週期在60天左右,22到25攝氏度之間的溫度最適宜,氣溫一高,就得經常進行噴水作業。培養基加入了茶油籽殼茯苓蓮子粉、桑葚枝等多種配料,同傳統方法比,種出來的銀耳口感更軟糯綿滑,營養價值更高。“以前追求產量,現在更追求品質。”羅麗娟說。

菇棚建在荒山野嶺間,病蟲害常令菇農頭疼。過去只能多打藥,現在公司請來福建省農科院的專家,專門研發了新辦法――給菇棚蓋上不影響通風的紗帳,同時採用菇農高頻巡視等方法,防蟲驅蟲,效果不錯。羅麗娟粗略統計,菇棚裡4萬株銀耳,全程不打農藥,蟲害率還不到5‰。如今,這一辦法在古田全縣得到推廣。

古田縣委書記張成慧告訴記者,去年全縣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近235億元,古田將錨定打造世界一流現代食用菌產業高地戰略目標,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信息化企業化”的要求,不斷推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爲富民強縣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