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頻現!孩子向你發出的求救信號別錯過

最近一段時間,河北邯鄲13歲初中生遭同學殺害一案引發廣泛關注。據報道,犯罪嫌疑人爲三名不滿14歲的初中生。

十幾歲的人,在尚被稱作“孩子”的年紀,卻做出如此狠毒之事,令人唏噓的同時亦引發深思。

事實上,近年來校園霸凌事件屢屢發生:

·2024年3月24日,福建晉江一中學女生跳樓自殺,留遺書稱遭同學霸凌。

·2023年6月17日,山西介休13歲男孩被三名未成年逼吃糞便。

·2022年3月8日,廣西賀州一高中女生因不堪校園欺凌跳河自殺。

·2020年5月7日,江蘇南通15歲少年因制止校園欺凌被同學夥同社會人員毆打致死。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少年的你》正無時無刻在我們身邊上演。

校園霸凌距離你有多遠?

在一檔節目中,央視著名的主持人尼格買提到自己小時候曾被“校園欺凌”的經歷。強悍如首富馬斯克,少年時也曾經歷校園霸凌,差點被打死。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校園暴力與欺凌-全球現狀報告》相關估算顯示,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某種形式的校園暴力與欺凌。霸凌從來都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不同於韓劇《黑暗榮耀》裡壞人終受懲罰的情節,大多數受害人只能一忍再忍,最後留下終生陰影。

“他是被惡棍打死的我,我是倖存的他”這是一位網友的留言。在與邯鄲被害少年有關的視頻或文章下方,有相當一部分評論是網友分享自己曾被霸凌的經歷,他們被霸凌的原因千奇百怪,一名女生還曾因剪短髮被拖到男廁所毆打,還有一部分人至今都未明瞭爲什麼自己遭受霸凌。

翻閱這些評論可以發現,大部分校園霸凌受害者有兩個共性:一是遭受了不同程度心理或生理上的傷害。二是大部分加害人並沒有受到追責或應有的懲罰。

遇到這些情況,說明你正在遭受校園霸凌

在這些受害者中,除了那些已知的顯性霸凌手段,如毆打之外,還有很多受害者,他們陷入的是一種隱性的霸凌。時隔多年後,當在社交網站上瀏覽時,才發覺自己也曾是霸凌的受害者。

防範始於看見,校園霸凌的形式有多種:

1. 肢體欺凌

毆打、腳踢、掌摑、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體或者恐嚇威脅的行爲。

2. 語言欺凌

以辱罵、譏諷、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綽號等方式侵犯人格尊嚴的行爲,不斷地用語言、行爲等給其他同學造成精神或心理上的壓力。

3. 社交欺凌

惡意排斥、恐嚇、威脅、逼迫、孤立他人,影響他人蔘加學校活動或者社會交往。

4. 網絡欺凌

通過網絡或者其他信息傳播方式誹謗他人、散佈謠言或詆譭他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

5. 財務霸凌

向受害者索要錢財,如通過破壞、搶奪,迫使其他同學交出或購買學習用品、手機等,或通過強行索要錢財使其他同學的財產受到損失。

別錯過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校園霸凌受害者的心理,就像是被打碎的花瓶,一旦發生,就很難復原,更有甚者會出現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被霸凌的孩子一旦有了強烈的羞恥感,自己無法面對這種情緒,又找不到別人幫助的時候,就會選擇把這一切默默地藏在心中。

作爲家長要如何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遇到了校園欺凌?這些行爲可能是他們發出的“求救信號”。

身體上的傷痕或物品損壞:如淤青、抓痕或衣物、書本等物品的破損。

情緒和行爲的變化:孩子可能變得沉默寡言、易怒或情緒化,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甚至可能出現失眠或食慾改變。

抱怨同學:抱怨學校有同學針對他,這極有可能是孩子正在向我們尋求幫助。

學業成績下降:孩子突然對學習失去興趣,或者成績明顯下降,這可能是他們正在遭受霸凌的一個信號。

社交行爲的改變:孩子可能開始避免與某些朋友交往,或者突然變得不願意上學。比如,邯鄲被害男孩生前就對上學出現了明顯的排斥現象,那時的他正在遭受霸凌。

屢屢不止,校園霸凌何解?

互聯網時代,孩子們過早地接觸未加遮蔽的赤裸的世界,自私、暴力、災難等如潮涌來。面對接連不斷的校園暴力、欺凌事件,到底應該怎麼辦?

針對邯鄲男孩被害事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發表了自己看法,他指出,法律不應成爲霸凌者的庇護所,特定犯罪,可以追訴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檢察院也表態,未成年人實施故意殺人等嚴重犯罪,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校園霸凌的防範和治理,只依靠家長和學校是不夠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司法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婦聯等單位組織,以及每一名社會公衆都應該貢獻各自的力量。

願所有的童年和青春,都能被溫暖對待。

參考資料:

《校園暴力與欺凌-全球現狀報告》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46970_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