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搞非基/迎接非基改校園來臨前的準備工作

文/陳儒瑋校園午餐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

日前(2015/11/30)《學校衛生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經立法院初審通過,其中針對校園午餐食材方面,將明令禁止使用含基因改造生鮮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未來此法案三讀通過後,校園餐桌上將不再出現基因改造豆漿豆腐豆花豆乾豆皮製品,另外亦不得提供由基改大豆蛋白製成的素肉產品,非基改校園午餐行動歷經各地民間團體立法委員與消費者的齊力推動之下,終獲初步成果。

2014年爆發的頂新飼料油事件,引發全臺憤慨,近日頂新案一審判決出爐,再度掀起討論熱潮。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學童校園午餐中所吃進各式基因改造黃豆製品原料竟多是來自業者口中戲稱的「飼料級」黃豆?基因改造作物具有抵抗年年春等農藥的特性,因此在耕種過程中,可大量施灑農藥而不用擔心作物會因此死亡,也導致基因改造作物有嘉磷塞之類化學除草劑殺蟲劑含量偏高的疑慮,今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嘉磷塞列爲對人體極有可能的致癌物質。目前全球對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持續爭辯不休且屢有新資料證據呈現,面對可能的風險疑慮,爲了保護成長中的孩童生長髮育,針對人類大量食用基改食品應該採取較爲謹慎的預警原則,先考慮基因改造作物有害而採取預防措施

從這幾項因素來看,禁止基改食品進入校園午餐無疑是一個正確的法令政策規範。

然而,校園午餐牽涉每餐費用、學童營養、食材衛生、飲食教育弱勢照顧等等層面,如何校方、食材生產供應商、團膳業者、學生與家長之間達成共識,一直是各界極欲思考解開的問題癥結

非基改校園午餐並非一蹴可及之事,在此法案正式三讀通過之前,主管機關、學校及家長應共同參與規劃階段性的實踐目標,制定因地制宜的行動策略,讓基因改造食材退出校園午餐並非僅爲一項單獨的守護孩童健康的官方政策,更是一個納入臺灣糧食自給率、生態保護、農藥殘留、健康風險、全球飲食文化及環境公平正義面向思考的在地環境行動。

以下幾點行動建議,或可作爲教育局處、學校及家長規劃準備的參考依據。掌管午餐業務的政府教育局處

1. 進行家長意願問卷調查。2. 邀集校長、營養師、家長與民間團體代表,召開政策推行研商會議。3. 舉辦基因改造食品風險的環境教育課程。4. 盤點基因改造食材消耗量,估算全面替換所需經費並提出預算支應方案。5. 與農業部門討論在地或區域聯合供給的可能性。6. 評估是否可鼓勵農友轉植雜糧作物,提升當地食材自給率。7. 製作認識基因改造食品風險的教育文宣手冊

學校

1. 進行全校家長午餐問卷調查。2. 盤點基因改造食材消耗量,估算全面替換所需經費並提出預算支應方案。3. 重新修改午餐菜單,提供符合非基因改造目標和預算的菜色。4. 舉辦基因改造食品風險的環境教育課程。5. 將基因改造科技議題融入語文、社會、自然科學等教學課程。6. 以本土作物即爲非基因改造品項爲主題,設計食農教育方案。7. 製作認識基因改造食品風險的教育文宣或手冊。

家長

1. 進入家長會,發揮實質改變的影響力。2. 與學校合作,從要求園遊會、慶生活動或個別老師不得提供含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產品開始,進而拓展至學校午餐。

作者/陳儒瑋(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餐桌上的危機─基改食品大解密》一書作者)。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