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和絃做愛不是重點 我比較在意宋嶽庭的憤怒

閱讀前請服用:這是以個人名義發表的文章,並非新聞報導,也非社論,有興趣加入討論的雲友們,也歡迎到ETtoday新聞雲聊新聞。姚南宏

和絃做愛不是重點 我比較在意宋嶽庭的憤怒。

說真的,對於謝和絃近日的臉書(Facebook)發言中,我最在意他在上週六貼的「宋嶽庭」。

直到今日,我聽到《Life's a struggle》,內心仍會去思考與感受憤怒的種類與模樣,很明顯地,宋嶽庭跟謝和絃對於憤怒的呈現有很大的落差。

2001年5月,宋嶽庭發現自己罹患骨癌三期,與病魔周旋一年多,在2002年8月9日結束了23歲的短暫生命流星般的留下死亡中的生命。

2004年宋嶽庭以《Life's a Struggle》獲得臺灣第十五屆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類最佳作詞人獎」,並由母親和弟弟代爲領獎

他留下文字怒吼。

無論如何,死亡一直都存在於生命之中,即使你是否贊同死亡是以對極的模式遙望於生,還是如斑駁之牆的壁癌一般混雜其中。(例如《挪威森林》用冷靜的語調去除掉死與生的激情,沒有伴隨任何一個贊與留言。)

大學時期的學長老詹說,我們這一代應該憤怒。但是我好想跟老詹說,臺灣人應該要去思考自己要什麼,如果永遠只是活在被殖民的快感之中,是不可能憤怒的。我們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也不應該得罪所有人。或許在憤怒與屈服之間,應該要找出另一條路。

憤怒只是裂縫的其中一種,從甩不掉的「被後殖民」開始。

從《異域》到《賽德克巴萊》,從《細漢仔》到《Life's a Struggle》, 我們的生活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呢?

人民是選擇獨立思考,還是選擇被玩弄擺佈?

其實我對謝和絃的發言沒有什麼感覺,反而回憶起初次看到《Life's a Struggle》歌詞的震撼,爲什麼在反璞歸真的視覺化時代,文字還應該存活下來,變成傳遞知覺的媒介

如此落後的火把爲什麼還要存在?

我在30歲前的回答是:文字一種擁有各種可能性的媒介,最能跳脫產製流程的資本箝制,不用爲了搞錢得妥協不斷地妥協。(如果你要依賴文字溫飽,肯定又變成另一個故事。)

你覺得年輕世代的憤怒會在臺灣真正的爆發嗎?(我指的不是跟着佔領華爾街,那種配合性的事件,而是關於國境之內的底層人民,經過消化後,許多疑惑的產生。)

你真的沒有疑惑嗎?關於醫療環境崩毀,我們的勞健保能撐多久?十年後的責任制會變怎麼樣?空屋率如此之高,房子還是一直蓋,建商是怎麼操作財務槓桿的?我們的父母與孩子,接下來會進入一個怎樣的體制

如果不去思考,當然最爽了,只是能撐多久,沒有人知道。

重點是喬治歐威爾的《1984》或是宋嶽庭的歌詞,文字的力量不是表象性的做愛與大麻,那個不是重點,且過於浮誇。

「慾望與受苦,構成生命的本質,也是生命的全程科恩說,慾望之河只有一個堤岸,一旦你縱身跳入河中,你就無法游到彼岸。受苦是必然的,但受苦可以認清自己,受苦讓人咬緊牙根,勇敢走下去…」摘自《美麗失敗者》導讀〈裂縫裡的光〉-張照堂

對於謝和絃事件的其他看法,我寫在《聊聊謝和絃的「料很大,我很辣」臉書記者會》。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

謝和絃拒絕溝通  亞神盼出面「才能討論以後」

熱狗想認識「同爲狂妄之人」謝和絃 網友:等等FB婊你

謝和絃失聯發怒文!亞神音樂:無法確定真實性

高中時睡了我女朋友」 謝和絃爆氣怒轟陳奕

自爆「吸大麻」 謝和絃在家打電動:等你們來抓我!

●作者姚南宏,ETtoday新聞雲社羣編輯花名GO。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