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內需熄燈號

臺灣經濟景氣正呈現內冷外熱兩面情的光景。一方面主計總處上修今年的GDP成長率至2.42%,另一方面,臺北東區租金下滑、傳統服飾商圈沒落,全臺各地也都傳出精品零售百貨餐飲書店熄燈、關店的消息。相形之下,出口產業似乎成了GDP堅挺不墜的重要功臣

確實政府對此頗引以爲傲。去年臺灣對外出口總額超過3000億美元,成長13.2%。財政部認爲這是貿易上豐收的一年,出口表現振奮人心。連帶地,在出口相關行業股價攀升的帶動下,臺股跟着屢創歷史新高的國際股市站上17年高點

不過與過去幾次臺股上萬點帶動的內需消費火熱不同,這波的股市多頭似乎拉不動臺灣內部的消費景氣。除了蔡政府上臺後,消費力強的陸客大減之外,大批青壯人口境外就業,以及退休人口面臨年改政策不確定而採取保守消費,恐怕都脫不了關係。

就算只看出口,13.2%的成長當中近半應該歸於臺幣升值6.2%。換言之,新臺幣計價的出口僅成長7.0%。而國發會的景氣燈號指標中,工業生產與出口也多半徘徊在低迷、動能不足的燈號。

此外,跨國比較更可以看出自己的相對處境世界貿易組織4月初甫公佈全球貿易展望與去年排名。數據顯示,臺灣在全球商品出口和服務輸出排名,已經分別下滑到第18位和第27位。曾經在「臺灣錢,淹腳目」的1990年代初期,臺灣出口不僅居亞洲四小龍之首,甚至更超過中國大陸。如今,不但中國大陸的出口躍升爲世界第1,南韓、香港、新加坡也都超越臺灣。與亞洲各國泰國、印度相比,我們還是唯一出口排名倒退的經濟體,從一度的第12名(南韓第13、大陸第14)慢性股災式一路下滑。

南韓與大陸的出口躍升,不可諱言與其產業升級、研發創新、技術進步等都有關,然而匯率扮演的角色恐怕也不容忽視。人民幣曾在1994年大幅貶值5成,即使近10多年的緩慢升值,仍沒有回到當年的幣值。而過去30年來,臺灣與南韓一起從固定匯率走到管理式浮動匯率。但臺幣兌1美元從40升到30,韓元卻從600貶到1100。換算起來,30年前同價位的臺、韓商品,如今在國際市場上,臺貨卻要比韓貨貴上1倍,使得臺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備受來自南韓的壓力,也因此喪失不少出口賺取外匯空間

30年來臺幣相對韓元升值1倍。相對強勢的臺幣也使國人願意購買韓國手機國外商品,同時也願意到附近的首爾、東京長灘島等地旅遊,無疑這也壓縮了澎湖金馬花東、墾丁等國內旅遊消費空間,因爲到國外變便宜了。然而試想,如果臺幣兌韓元維持跟30年前一樣的匯價,去濟州島旅遊還會比去墾丁便宜嗎?

過強的匯率抑制總體出口競爭力,也排擠內需消費。當然,這對毛利率高的IC設計、晶圓代工等行業不成問題。不過,對於在效率、技術和創新等未跟上的廣大商家而言,卻恐怕成了熄燈、關店的推手之一吧?

(作者爲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