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不敗“金身”打破 標誌着市場走向成熟理性

(原標題新股不敗“金身”打破標誌市場走向成熟理性

張穎

時隔近兩年,註冊制下新股首日破發再現。

10月22日,科創板新股中自科技上市首日即告破發,發行價70.9元/股,截至收盤公司股價報收於66.03元/股,下跌6.87%,成爲年內第42只破發新股,同時也是今年首隻上市首日便破發的新股。一時間,“肉籤”變“牙籤”、打新不再“躺賺”……被各方熱議刷屏,登上投資市場的熱搜。

其實,新股不敗神話,早就破滅了,但是,首日破發情況極少。

自2018年11月5日,高層宣佈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至今已近三年時間。期間,破發第一家是2019年12月4日上市的建龍微納,上市首日便跌破發行價43.28元/股,當日跌幅2.15%。

可以看到,隨着滬深兩市新股發行的提速,新股破發也更常見。

統計發現,今年以來上市新股已達391只,截至10月22日收盤,有37只次新股處於破發狀態。期間,9月24日,在A股上市剛剛滿月的中國電信當日開盤不久即跌破發行價。此前,滬農商行自8月19日上市後第三天破發,已然引起投資者的關注。

種種跡象顯示,伴隨着上市新股供給數量不斷增加以及中介機構責任的不斷壓實,IPO市場的生態環境正在發生積極變化。發行人質量越來越受到機構和市場的關注,詢價機構日趨謹慎,市場也日趨理性。

在註冊制背景下,市場已達成新股破發將成常態共識,這無疑是A股市場趨於成熟的表現之一。由此,新股首日破發雖超預期,但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註冊制改革達到了預期目標。”日前,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論壇上明確提出,註冊制改革是完善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的重大改革,也是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的關鍵舉措。

此前,9月18日,上交所發佈了新修訂後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實施辦法》《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與承銷規則適用指引第1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同日,深交所也發佈了新修訂的《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證券發行與承銷業務實施細則》。上述新規主要圍繞註冊制下新股發行詢價問題展開修訂,因此也被市場視作“詢價新規”。與此同時,針對“抱團報價”,證監會有關部門、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優化規則和加強監管兩方面採取相關措施,維護良好發行秩序

對此,筆者認爲,新股發行定價規則持續優化,發行定價更加合理,也意味着市場更趨於理性化,有利於引導正確的價值投資理念。當前,市場化的價值發現功能發揮作用,機構賺快錢的策略將逐漸失效,高溢價、高估值的投資邏輯也將在市場化定價下理性迴歸。

其實,新股破發在港股以及國際成熟市場也屬於常態。從另一個角度看,破發一方面可以促使市場放緩新股發行節奏,降低新股發行價格;另一方面,破發讓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進被錯殺的相關公司的股票,爭取最大化投資收益。因此,破發對於成熟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不一定是壞事

人們常說,新股破發是投資者用“腳”投票,在基本面一般的公司頻頻破發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發行定價將會更加理性,這也是新股定價機制更加完善的表現。

總之,新股破發某種程度上有助於新股定價迴歸理性,能促使新股真正迴歸價值投資本源。投資者理性打新了,新股發行纔會變得理性起來;投資者因此成熟起來,整個市場的成熟也就爲期不遠了。